
陈建珍在直播间介绍自己公司的乡土产品

陈建珍(右)查看黄精长势

陈建珍在清理自己刚收购来的灵芝
初冬的晨雾还未散尽,建瓯市迪口镇的陈建珍穿着沾满泥土的帆布鞋,蹲在林下仔细查看黄精的长势,眼神里满是专注。
看着乡亲们把草药换成真金白银,陈建珍觉得这比画布上的风景更有分量。从三明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到田间地头的“百草姑娘”,再到农忙食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这位“90后”用9年时间,在闽北的青山绿水间,走出了一条“新农人”之路。
生活不仅“五颜六色” 还有“花花草草”
2016年夏天,刚拿到三明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证的陈建珍,手里攥着浙江某企业的录用通知书。“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优厚的薪资待遇,还有深耕电商运营的机会,这是许多同龄人羡慕的“城里生活”。
“大学期间我就做微商代购,后来又接触电商运营,总想着让这些技能帮到家乡人。”陈建珍说。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老人们守着满山的优质农产品,却因不懂销路、缺乏包装,只能低价卖给贩子,甚至任其烂在地里。她便暗下决心,毕业后一定要回乡,让家乡的好东西走出大山,帮乡亲们增收。
可她的决定遭到了不少质疑,“一个大学生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回来种草药?怕不是一时脑热吧!”奶奶也劝她:“当农民很辛苦,女孩子别遭这份罪,赶紧回城里找份稳定工作。”
面对质疑,陈建珍没有辩解。她知道,只有做出成绩才能让人信服。“刚开始连草药和杂草都分不清,就每天抱着书看,慢慢才摸清门道。”那段时间,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竹篓上山,鞋子磨破了好几双,手上沾满了泥土和草药汁液。
乡村生活别有滋味 “新农人”也很酷
2016年底,陈建珍开始尝试收购村民卖不出去的农产品和中草药,想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可创业的难关接踵而至。乡村快递成本高,新鲜草药运输中容易变质。有一次,几十斤新鲜黄精因快递延误全部变质,让她赔了本。
那天晚上陈建珍辗转反侧,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丈夫毛宗鋆劝她一起去大城市打拼。但她骨子里的韧劲不允许自己认输:“既然选择了回来,就不能轻易放弃。”
“你想做,我就陪你闯,一起扛。”丈夫的支持让她从创业的失败中走了出来。2017年,夫妻二人做了个重要决定:从“收草药”转向“种草药”,发展林下经济。他们拿出所有积蓄,流转20亩林地,在毛竹林、杉木林里试种黄精、七叶一枝花、预知子等中药材。可没经验的他们很快又栽了跟头,七叶一枝花因浇水不当和遮阴不到位,幼苗要么晒枯,要么烂根,第一批试种的药材成活率极低。
“看着精心培育的幼苗一棵棵死去,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陈建珍说,那段时间她和丈夫从早到晚在林地里忙活,积蓄快亏光了,却看不到希望。
就在一筹莫展时,转机出现了。三明农科院的技术人员主动上门,手把手教他们测土壤酸碱度、控制田间湿度;省级科技特派员成了“田间导师”,针对毛竹林下种植黄精给出“控密度、巧施肥”的专业建议,还制定了科学种植时间表。
“有了专家的帮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药材成活率稳步提升。”她这才明白,做农业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有技术支撑。
艺术赋能 让“土货”更好卖
2018年是陈建珍创业路上的“转折年”。这一年,她在迪口镇开了第一家实体店,成立家庭农场,加入建瓯市益农信息社。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创业项目课程上,“品牌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理念让她茅塞顿开。
“我突然意识到,家乡的农产品不是不好,而是缺了‘包装’和‘故事’。”陈建珍说,以前村民卖农产品都是用塑料袋一装,再好的东西也显得廉价。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她决定发挥专业优势,给农产品“穿新衣、讲故事”。
她设计了“农忙食间”品牌LOGO,左侧图形融合斗笠、太阳、“食”字等元素,再加上一片叶子增添自然气息。又为笋干、红菇、黄精等产品设计了牛皮纸包装,印上村里的稻田、竹林、老房子,还附上手写文字讲述种植故事和古法工艺。“比如黄精包装上,我会写‘九蒸九晒,传承祖辈手艺,每一颗都饱含乡土的温度’。”
没想到换了包装的农产品一下子就“火”了,销量翻了倍。“有个上海客户说,看到包装上的乡村风景,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觉得特别亲切。”这让她更坚信,艺术能给农产品赋予更多温度和价值。
她还利用微商经验运营抖音、小红书,拍摄黄精采挖、古法工艺等短视频,一条黄精蒸制的视频点赞量达好几万。开通的“农忙食间”公众号,发布养生知识、工艺故事和风土人情,吸引了不少粉丝。
在泥土芬芳中领悟生活艺术
“阿珍,我今天采了一斤野生红菇,能卖多少钱?”
“阿珍,我家的笋干晒好了,你要不要来看看?”
如今在迪口镇,越来越多村民主动找陈建珍卖农产品。这源于她推出的“农场+农户”模式。
2018年,陈建珍当选为霞溪村妇女主任。她入户走访时常听到老人们念叨“没活儿干、没收入”。她便让农场给村民提供技术指导、约定收购价格,村民在自家山林采挖草药卖给农场。
70多岁的张奶奶是最早加入的村民之一,一个月采药能赚1000多元。刚开始只有几户尝试,后来看到能赚钱,加入的人越来越多。
2020年,农户种植的羊肚菌滞销。陈建珍立刻深入基地拍宣传视频、找收购商。“那段时间每天忙到凌晨,既要协调收购商,又要安抚农户情绪。”经过十多天努力,她帮农户卖完了所有羊肚菌,没让大家亏本。
越来越多村民开始信任陈建珍,不仅卖草药给她,还跟着学种植技术。2023年7月,福建农忙食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农场+林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彻底理顺,合作农户覆盖多个乡镇,带动200多户农民增收。“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陈建珍说。
回顾9年创业路,她感慨道:“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我可能走不到今天。”人社局帮她联系创业导师,农业农村局组织培训、邀请专家,政府还推荐她参加创业资助评选。2025年,她参加“乡村品牌打造及运营”培训班,学到新知识,还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从艺术生到“新农人”,陈建珍把艺术“种进”了乡土。她说:“读书不仅是为了摆脱贫困,而是为了让家乡更富裕。”她和乡亲们一起,让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 黄靓 文/摄
【来源:闽北日报】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