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在云南省西盟县,一场“田间+云端”的产业融合实践正悄然改变着佤乡大地的面貌。通过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夯实产业根基,借助“她乡好货”直播计划拓宽销售渠道,当地群众在生态与数字的双重赋能中,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站在勐梭镇秧洛村的稻田边,农户扎给拉起渔网,肥美的鲤鱼在阳光下活蹦乱跳。“以前只种水稻,现在稻下养鱼,一块田两份收入!”他喜悦地说。

西盟县稻渔共生,一亩田收获“生态双红利”。岩义党摄
西盟县2025年测产数据显示,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让示范田亩产鲜鱼达50公斤,加上优质稻谷收益,综合产值较传统种植提升近三倍。这得益于“稻护鱼、鱼养稻”的生态循环——鱼儿捕食害虫、疏松土壤,其粪便成为天然肥料;水稻则为鱼群提供荫蔽栖息之地。
“该模式不仅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更让农产品达到绿色标准,显著提升土地综合效益。”勐梭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凯介绍。
目前,勐梭镇已在3个行政村推广稻鱼综合种养800余亩,覆盖214户农户。通过“政府补贴+技术指导+农户参与”机制,统一发放优质鱼苗,组建技术服务队全程指导,确保生态种养落地见效。
如今,西盟县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已扩展至1000亩,覆盖五个乡镇400余户,预计实现总产值60万元,户均年增收近2000元。
“这款佤族织锦背包,每一针都承载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古树茶香气醇厚,来自佤山的自然馈赠。”在“她乡好货”直播间里,身着民族服饰的主播们热情推介特色产品,原生态的佤族歌声更添魅力。
这场直播源自“她创业计划”——“她乡好货”助农专项活动。该计划由妇联组织牵头,为西盟县返乡女青年和农村妇女搭建创业平台,通过提供免费场地、设备和专业培训,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直播团队正在直播。魏妮楠摄
创新采用的“农户+合作社+直播间”模式,有效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使农户到手价较传统渠道提高20%以上。首场直播仅两小时就收获订单110余单,销售额达4800元。如今,越来越多的佤族妇女加入直播队伍,在传承非遗技艺、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了“居家创业、灵活增收”。
从田间的生态循环到云端的数字赋能,西盟县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推动生态优势、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构建起多元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
“稻渔共生”夯实了产业根基,“云端”带货拓宽了市场空间,政策扶持与妇联搭台则为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佤乡大地上,生态农业与数字经济正携手共进,让特色产业更具活力、民族文化更富魅力、群众生活更加幸福,一幅边疆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魏妮楠、岩义党)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