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群怀揣梦想、充满朝气、饱含热情的耕耘者,带着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扎根在田间地头、忙碌于果园枝头、拼搏于电商浪潮,用汗水和智慧,用拼劲与干劲,书写着威海现代农业的新篇章。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科技兴农的践行者,更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为此,威海市委农办、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推出《耕耘答卷:威海新农人》栏目,我们将走进威海新农人的世界,挖掘他们背后的奋进故事,记录他们的艰辛与喜悦,也见证他们为乡村带来的新变化。第十二期节目,我们采访的是——威海胶东伯瑞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基地经理王丹。
□蔡君君 孙顺科
今年,是威海胶东伯瑞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基地经理王丹与蓝莓“朝夕相伴”的第6个年头。
6年间,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9点半,是王丹雷打不动的两小时巡棚时间。身着深蓝色工服,认真查看蓝莓花苞,检查棚内温度、湿度……很难想象,如今与蓝莓“打交道”的新农人王丹,曾经是一位在讲坛执教的园丁。
2009年,王丹毕业后进入威海艺校从教。2010年,王丹与回国创业发展蓝莓产业的阎勇相识。露天蓝莓上市,临近学校暑假,王丹就常在蓝莓园里帮忙,从授粉到采摘、打包发货,几乎全程参与,“大家经常开玩笑说我才是公司的‘鼻祖’”。
阎勇发展蓝莓产业的种种创新观点、做法,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王丹,再加上骨子里本身有着对土地的热爱与向往,2019年底,王丹告别教育行业,正式“跨界”蓝莓产业。
2020年,胶东伯瑞公司决定转变蓝莓种植模式——从地栽转为盆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们用地栽的管理办法来管理盆栽的蓝莓,最初的变化很微小,等到发现时,这株蓝莓就近乎绝产了。”王丹说,当时一亩地500株蓝莓就将近40株损失,要搬出来单独养护。
于王丹而言,每一次错误,都是进步的机会。
现在,在胶东伯瑞,每株蓝莓的养护都有精确的标准。“我们每天会设定它的进液,下班前回收它的排液,测试它今天氮磷钾各类元素‘吃’进去多少,然后精准制定第二天的进液营养计划,‘吃’少的补一补,‘吃’多的减一减。”王丹介绍。
标准化的种植模式保证了每株蓝莓的健康成长。
2021年,胶东伯瑞公司研发团队发现了两种微生物菌。“我们就考虑能不能将微生物菌用到植物种植,但没有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王丹说。
12月,胶东伯瑞子公司中天云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专注于研发微生物菌基质,对蓝莓病虫害进行生物防控,提高果品质量和有机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基质除了受本地市场信赖外,还销往泰安、临沂、安徽、辽宁、云南等全国各地。
目前,胶东伯瑞公司种植1200亩蓝莓,其中480亩为温室大棚种植,200亩为实验田,5号基地实现全部基质种植,年产蓝莓400余吨。“每年1月到8月,会有不同品种的蓝莓上市,1月份即将上市的JD5号果实脆、甜、硬,头茬销售价格高达120元一斤。”王丹说。

今年,上海云顶智投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胶东伯瑞将招牌“搬”进了上海果品交易市场,以上海销售渠道为中心,以市场定位基地生产与定植,今年带动威海三市一区蓝莓产业基地蓝莓鲜果销量近40万斤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
这意味着胶东伯瑞形成了从产业上游的蓝莓苗木及新品种研发到中游规模化栽培及技术服务,再到下游的基质研发生产销售、果品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未来公司将会全国进一步开发合作基地,2026年在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开发合作基地3000亩,同时公司将进一步提高苗木、生物基质等集团系列产品的市场销售额。
从蓝莓“小白”成长为带头人,短短6年,王丹成长太多,“技术上不懂,我就多跟着技术人员学,去参加农业部门的专业培训,外出交流和专家请教,慢慢累积知识。”
但对王丹来说,更难的是要自己做决定的时候。王丹笑着说:“犹豫不决时,偶尔也会想还当老师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但通常我会回想最初创业的艰辛,逼自己一把。”
眼下,王丹的决定正在变成充满希望的现实——3号基地进行着“大动作”:10个温室大棚建设完成,自动供暖设备即将进场,组培室和水泵房年底也将落成。
“我们有着蓝莓鲜果的出口资质,今年基质也拿到了出口资质,现在正在与韩国的客户洽谈,争取鲜果和基质能一起走出国门。”望着基地的蓝莓大棚,王丹满怀信心,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整个蓝莓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