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品牌,为什么爱在上海开店?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16 07:47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运营部

今年下半年,围绕“韩国品牌”的讨论总是热度不减。

一方面,涌入上海开店的韩国品牌数量持续增长,一时让人分不清到底是韩流文化“复燃”过于汹涌,还是这些品牌对中国市场太有信心。

另一方面,随着以“小雏菊”经典图案走红的韩国潮牌Mardi Mercredi,突然官宣关闭国内线下、线上销售渠道,又让韩国品牌“流量能否转化为持久生意”成了新的话题焦点。

Mardi Mercredi

不过无论这些陆续释放出的市场信号是晴是雨,这波真实发生的“韩流汹涌”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或许是中韩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趋同,让“韩式感”不再是异国情调,而是一种生活审美共识——克制、洁净、反差、情绪舒缓。上海正是这种气质最匹配的城市。毕竟能在这立住脚、“卷”出去的品牌,一定是摸透了年轻人喜好、找到了撬动流量的“爆款公式”。

今天就让我们结合时下的市场背景,捋一捋这些韩国品牌来上海堆开店的时间线,从类型和反响,聊聊流量时代下,开店的背后逻辑。

01

最快筛选品牌

最快放大符号

上海或成为

亚洲生活方式试验场

过去东京是亚洲品牌出海的首选,如今越来越多品牌选择“先上海后世界”。

上海的消费者结构、城市密度、审美流动性,让它成为“生活方式产品”的测试现场。无论是美学品牌、复合咖啡、买手店等等,能在这里跑通模型,或许也意味着能适应任何国际都市。

随着中韩两国游客“双向奔赴”的旅游热潮,不仅带动了两边的文旅消费,也燃起了不少韩国品牌在中国开店的决心。

我们也来盘点下,就以刚刚过去的6个月为例,光扎堆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的韩国品牌就有四五家。

凭斑点狗装置在某书刷屏的韩国潮牌ADERERROR、靠一只棒球帽火遍全网的EMIS、韩国顶流都在追的潮牌CONECT X、大家抢着去济州岛拍出“人生四格”的大头贴品牌HaruFilm……

每个都是社媒上积累了一定声量的“老面孔”,空间还都极具辨识度,随便一拍都出片。

接下来马上要来淮海路的还有韩国品牌Dunst(11月中旬将开出线下快闪店),以及安踏参与投资的韩国时尚电商公司MUSINSA旗下自营品牌MUSINSA STANDARD(12月将在淮海路百盛百货开出内地首店)。

可以说今年,韩国品牌来上海扎堆开店的品牌势头都非常猛,选址也都在线下的“流量中心”。

近期在上海开店的韩国品牌

与此同时,一起“抢滩”上海的还有由韩国公司运营的法国品牌,比方说Jennie、IU都在po的服装品牌MARITHÉ,李敏镐、张元英代言过的户外品牌EIDER。

通过盘点这些品牌的类型和面貌,我们可以发现——以上海为起点进驻中国的韩国品牌,每个都是“自带流量”,而且很有品牌辨识度。他们选货的产品品类也不局限于服装配饰,还有日用品,以及更具圈层效应的明星应援周边。

MARITHÉ 上海iapm店

今天的线下,能生长出“韩国品牌在上海扎堆开店”的繁荣图景,一方面要归功于上海在“首店经济”上的持续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归因于出行和抵达的日益便捷——在免签红利与国际航班运力提升的双重促进下,上海和韩国的往来愈加频繁,成了彼此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接待外国游客474.7万人次,同比增长49.3%。其中,韩国是来沪游客量最大且同比增速最快的客源国(同比增长121%)。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频繁的跨境往来,不仅带动了两地消费增长,也催生了“跨城消费”热潮,并大大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过去品牌来到新的市场,要向这里的消费者解释很多——比方说品牌的诞生故事、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等。

而现在,品牌的入驻不需要做太多铺垫。在某书和某音等社交平台上,早就有旅行和购物达人,帮你做好了介绍,甚至选品、体验攻略从。可以说,如今东南亚的文化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孕育出了可观的“外需”潜力。

apm cube 在上海新天地开出中国首店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这座搭载“首发经济路由器”效用的大城市,不仅是大多数人的“旅行目的地”“游客中转站”,也吸引着大批国际品牌抢滩、打擂台。此起彼伏的“开店热”也让这座城市成长为了最快筛选品牌、最快放大符号的“潮流试验场”。

02

韩流如“鲶鱼”

为内卷市场

带来新变量

仔细观察这些韩系品牌,你会发现他们打造线下空间的一些共性特点,比如门店不再强调logo曝光,而是通过空间氛围制造好拍、好停留的感受。

这似乎是一种对“被营销过度”的反向思考。消费者厌倦被品牌教育,他们更希望在无压力空间里自己定义“喜欢”。

这种低饱和、柔光、夸张造型、留白感,恰好击中了当代都市人对“情绪放松”的需求。或许也在证明“品牌感弱,体验感强”的线下空间新秩序。

是的,社会、市场节奏越快,大家对创意内容的需求节奏也就越快。最近扎堆开店的韩国品牌恰好踩中了这波变化——卖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种更直给的“社交货币”和“情绪体验”。

对当下有些“疲软”的零售市场而言,韩国品牌的强势进驻犹如一条闯入池塘的“鲶鱼”。它们的出现,搅动了平静的水面,也重新唤起了消费者的兴趣和期待。

WiggleWiggle 安福路旗舰店 图源:上海徐汇

从去年四月起,韩国生活方式品牌WiggleWiggle、以音乐为创作灵感的服饰品牌Raive相继落地上海安福路与恒隆;

到前后脚入驻上海万象城、西岸梦中心、新天地、EKA·天物等核心商圈的Fakeme、Rest&Recreation、Kwl.seoul、aPMCUBE与kuoca等品牌——越来越多的韩国品牌正集体涌入中国市场。

无论是一群人的小兴趣、被明星博主带火的小众设计品牌,亦或是诞生在某处的品牌顶流,这些韩国品牌都精准抓住了年轻人“喜猎奇”“爱体验”“渴望被理解”的消费心理。

它们不做复杂品类,而是专注于在垂直领域抓人群、把品牌形象强化得更鲜明。

Kwl.seoul

EIDER 上海环球港店

可能有人觉得,这些擅长用“明星流量”与“饭圈文化”迅速圈粉、种草的韩国品牌,能在中国火起来并不让人意外。

但这事儿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是:现在这股“韩潮”繁荣的背后,并不是因为我们多痴迷于韩国文化或男团女团idol,而是当下我们日渐饱和的市场太爱“卷”价格和速度——“卷”到东西越来越像,“卷到”品牌辨识度越来越低,“卷到”打价格战的套路也差不多都一个样……

同质化竞争的最后,反而让“差异化”和“品牌的精气神”成了稀缺资源。也正因如此,那些懂得经营品牌形象、营造新奇体验的韩国品牌,开始显得更加与众不同。

Fakeme

EMIS

他们不挤已经“挤破头”的美妆赛道、不和同行卷“性价比”,也不追大家看腻了的“美拉德”和“机能风”,而是通过符号和体验不断输出独一无二的记忆点。

无论是在网上制造了不少爆款的小众墨镜品牌Fakeme、靠一款棒球帽火遍全网的时尚品牌EMIS,还是爱靠装置“搞抽象”的GENTLE MONSTER和ADER ERROR……他们的“魔力”在于能让你刷几次就记住、看到就能立刻联想起来。

GENTLE MONSTER 经典的人脸装置

ADER ERROR 斑点狗装置

03

想要卖的好

要有“爆款公式”

也得懂“借势”

对比于欧美和本土的同类型品牌在线下开店的逻辑,这波扎堆开店的韩国品牌路径清晰且一致,一句话总结,就是:鲜明符号+明星背书+热门地段+快速布局。

先聊聊他们开店节奏的“快”。大部分韩国品牌“入场”只分三步走——开快闪低成本试水,在社交媒体上造势、炒热度,等有一定本地影响力了再开始正铺店。

Rockfish Weatherwear

运营层面上,韩国品牌的“快”,还体现在它们的“借势”能力。

细数这几年韩国品牌在上海开店的位置——无论是新天地、西岸梦中心、安福路,还是何东旧居——各个都是热门的流量中心。

它们一来上海,就借助这些人气地标的“流量磁场”,以及人们早已养成的“打卡习惯”,用“首店效应”制造稀缺感,再通过打造打卡点,刺激大家在社交媒体上疯狂晒图,形成“刷到—种草—打卡—购买—晒图”的消费闭环。

可以说,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热度就像滚雪球一样,被迅速放大。或许这波潮流的底层逻辑,是东亚中产生活方式的互相映照:同样讲究精致的松弛、理性的浪漫、克制的社交。未来这种短期热度究竟会昙花一现,还是能转化为长期竞争力,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后记

“电商为王”的时代逐渐退场,“低价”开始不再万能,“爆款”越来越短命。如今真正稀缺的,是能够持续抓住注意力的创意,和有态度的“嘴替”。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韩流品牌的到来对市场来说是一种补充,也是一次刺激和启发——促使一些“卷”累了的玩家重新思考自己的逻辑和打法。

最近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好牌子”纷纷来中国开店试水。可见,韩流品牌的“扎堆”算是一波头阵,后面也许还会更热闹。

来源:感性城市Scity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