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设计师夫妇西藏朝圣,回来后“养”出泥土公寓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08 19:11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运营部




Alex Ho & OJ Miu

THE HOST

Alex与OJ均从事室内设计,Alex有着跨文化的背景,辗转于台北、曼谷和香港三地成长,前往美国RISD和伦敦圣马丁修读产品设计,并在梁志天工作室任职三年;OJ则在香港完成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后加入Foster + Partners香港团队,随后二人在香港建筑与室内设计事务所BTR Workshop任职十年。如今,二人育有三个孩子,常居香港或往返于祖籍中山的第二居所。



去朝圣前,这一家五口过着看似美满的生活。“有着体面的工作,获得的薪水让我们过上舒适的生活。我们彼此扶持,孩子也健康成长,一切似乎称心如意。”然而,城市快节奏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内耗,悄然消磨着二人对生活的热情,“人生突然就进了死胡同,面对一堵密不透光的‘墙’,好像找不到任何出口。”OJ说。

“就在同一时期,我的母亲往生了,这给我们带来的打击远超工作上的压力。我没想到事情有这么严重,当时选择了先完成手头的项目,再接妈妈出院。谁知道世事无常,命运提早夺走了我最亲的人。我后悔因为工作,没能陪妈妈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Alex说道,就是这个遗憾,成为了夫妻俩接触佛教,去往西藏朝圣的缘由。


纳木措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

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

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在青藏高原上,

佛教徒通过转山或者转湖来表达虔诚之心。

朝拜圣湖就是徒步绕转纳木措天湖一周,

全程四百多公里。

“我们去寺庙帮妈妈做超度,因缘际会下,我们在素食餐厅遇到了一位僧尼,与她几番接触下来,我们感触良多,于是选择了皈依。有一天,师父和我们说要和师兄们去西藏朝圣,我想,这也许是超度母亲最好的机会。”然而,OJ却犹豫了,要放下工作和三个孩子出行并不容易,辗转反侧,她决定豁出去,给彼此一次真正停下来审视内心的机会,去寻找那些困惑已久的答案。




OJ在旅行日记中写下:

“在香港,最大的运动量,

大概就是上班下班步行那几百步。

城市化社会养成固有的观念是,

动脑比劳力更值钱,

平时只动脑,却不动身体,

在这里一开始还担心会不会坚持不下去,

但事实是心理一天比一天坚固。”

这本日记最终集结成画册,

她希望与有缘人分享在纳木措所发生的点滴。

飞抵拉萨,隔天二人背着沉甸甸的行李开始转湖,从晨起念着 “阿弥陀佛”的佛号步行,一天只吃一顿干粮,直至夜晚在石滩上的薄睡袋里艰难入睡,四月的纳木措还很冷,高原的紫外线却毒辣,二人的皮肤被晒出水泡、发肿、流脓水,最后变硬脱皮,肉身的苦却引出精神的路,“虽然身上的东西越来越少,但内心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丰富了,其实生存需要的物质真的可以很少,但强大的信念才是内心所需。这一趟,真是获益匪浅。”OJ在日记里这样记录。

在行走的过程中,他们会看经书,会热情地和当地村民拍照,当他们看日出释放的万丈光芒把圣湖染成金色,远处是常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一群海鸥不经意入镜,“此时我对十方世界又添了几分敬畏,我问Alex:‘你以后还想来吗?’他说日后有机会想带孩子来看看,我点头认同。”OJ说道。




“有一只羊白天整天跟着我们,

晚上它睡在我身边。

它身体特臭,但我已经顾不得它身上的味道,

整晚都抱着它取暖。

我非常感恩它,

它是我旅程中的第一位‘守护神’。”

OJ所记录的那些神奇时刻,

在接下来的日子不断治愈自己和Alex,

也成为滋养Soil Studios诞生的“土壤”。

一路上,他们彼此关注对方的状态,也感恩那些热泪盈眶的瞬间:路上师兄捡到的心形石头,淳朴藏民布施的白米饭和热乎乎的水,雪夜抱着跟了自己一天的白羊取暖入睡,偶遇站着不动听法的灵性马儿……“那些萍水相逢却真心相助的人,是我见到最善良的灵魂,这一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OJ如此说。

回到香港后,OJ不久就辞去了工作去做义工。一年后,Alex也离开了BTR Workshop,俩人创办室内设计公司Soil Studios。“后来我们直接在常去做义工的素菜馆对面设立了一个很小的办公室,方便一边做设计一边修行。朝圣回来后的一段时间,生活从餐厅开始,一大早先去菜市场买新鲜的豆腐、水果和蔬菜,供养佛菩萨后开始开店。午餐结束后,我们才开始设计工作。”Alex继续说道,“时至今日,那次朝圣的经历一直还影响着我们。”


一道古董布料帘作为功能空间的隔断存在,

布料帘由Atelier So定制,

在Hatch Area找的日本古董藤编篮

被用作花器;

家中佛像、供花、

贯穿于空间各处的赤陶器物,

都是对“无常”的呼应。

“或许不是西藏治愈了我们,而是我们在西藏放过了自己。”在从纳木措回来后的日子,无论是Alex还是OJ,都找到了解决困惑的答案,与遗憾和解,接受世事无常,活得自然,知足常乐,“我希望未来的日子里,我和另一半都有接受一切的勇气,无论好坏,皆是生命中的风景。”

“Soil”的诞生更像归来后的顿悟:土壤是万物归处,也是生命起点。对于佛学常常被联想成素食主义、祥和、禅坐等形式,他们更希望透过日常去践行佛法的智慧,将其融入生活和创作空间去,如泥土般静默地滋养身心。这间位于中山的家便是“实验场”,他们完全遵循内心设计,几乎每周都会从香港回来小住。“每次回来好像都能把混沌的自己带回到最质朴的状态。”Alex说道。



广东中山,是OJ的老家,如今她的部分亲友和朋友仍居住在这座安静从容的岭南小城。苍翠的五桂山下,岐江水穿城而过,孙文西路的老骑楼,香山古港的旧船坞,百年榕树的树影,茶楼一盅两件的闲适,杏仁饼刚出炉的酥香,粥水火锅翻滚出人情味,中山不似香港繁华,但也有侨乡独有的温度和底蕴。

于是,夫妻俩决定买下位于东区的新屋着手改造。“房子靠近五大公园,交通却十分便捷,往返市区只需10多分钟,“而且深中通道通车之后,往返香港和这里的家变得更简单。”Alex解释道,“我很喜欢中山慢活休闲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很亲和。”


左侧Grace扶手椅来自GUBI,

坐垫和靠背采用米色Dedar织物面料包裹,

手工簇绒地毯来自葡萄牙地毯品牌Ferreira de Sá。

房子约128平米,整体视野开阔,他们先对原始空间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拆除所有非承重墙重新整改,以开放的布局和天然的材料营造流动、包容、宁静的氛围。Alex和OJ把中山的家命名为“House of Soil”,佛经说“缘起性空”,而土壤恰似这哲思的具象化——它承载消亡,也孕育新生。由大地土壤滋养的设计信仰在空间中有迹可循,生态黏土墙面、火山岩定制手工砖、赤陶器物,仿佛房子本身就有着土壤的颜色、气味和触感,他们希望居所可以和灵魂尽可能地贴合。







Alex在茶室内,

茶台由二人搜寻而来的明治时期寺庙书桌改造而成。

五米长的茶室是滋养灵魂的角落,晨起看山、日落品茶,有时他们会铺上日本蓑草垫冥想,放下烦心和焦躁,又或者打开瑜伽垫习练,舒展筋膜、灵活关节,香炉里升起的烟,杯中清澈的茶汤,逐渐成为都市人归家后的“精神土壤”。

家里没有设置电视,夫妻俩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而将注意力放回到自然本身,窗外是水墨般的重峦叠嶂,向屋内的另一边看去,则是巴厘岛艺术家Ricky Lee Gordon用山上捡来的树枝烧制成画笔、用芒果叶的黄色为颜料而绘成的画作:日落的沙滩与大海,那儿有大自然呼吸的节奏。






上图:客厅的不同视角,

铺设的葡萄牙手工簇绒地毯有着波浪纹理、

呼应艺术家Ricky Lee Gordon以大海为题的画作;

采用Viabizzuno可调节的灯饰;;

下图:Karma长几在Mary Verspoor巴厘岛工作室寻来、

一盏布面台灯Noa Table Lamp来自纽约,

由设计工作室Human Home打造,

一旁的人像陶瓷雕塑由艺术家Tomoko Hirokawa创作,

来自香港古道具店Hatch Area;

家中的每件物品都需经历“为什么存在于此”的拷问。

有时看着画中的大海,他们会想象赤脚踩在沙滩细沙上的柔软,也会想起曾经留在纳木措雪地上的脚印,“在纳木措,最珍贵的不是我们带走的照片,而是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它终将消融,完成一次无痕的归还。”相比起纯粹的信佛,他们更相信,佛法的智慧要运用在日常生活中,SOIL的设计哲学是可以用身体去感受的,正如他们曾用双脚去感受大地的温度,每寸每尺都不尽相同,一木一石皆有灵性。







从客厅看向餐厅的视角;

藤编餐椅为古董,来自南法;

厨房中岛台是家的“心脏”,

也是功能区域的视觉焦点;

柜内和茶桌上的杯盘器物由Soil Studios设计,

在Mahteh Ceramic订制的“SOIL Tableware”系列作品。

在西藏徒步的那些天,Alex和OJ不曾忘记淳朴的村民所供养的“丰盛大餐”,无非是白米饭、榨菜、花生、青菜、苹果,却尝到了过往几十年不曾体会过的滋味。慢下来煮一顿粗茶淡饭,在城市里竟然成为了奢侈的幸福,于是,厨房成为空间改造的重点,柚木橱柜、古董餐柜、藤编餐椅、木制餐具,一切都是生命,一切都终将归还大地,他们将可持续、灵性与因缘循环编织成生活本身。


对细节时刻保持“觉知”,

是对材料生命周期的尊重,

也是在空间中熨贴心灵的解法,

住得舒服才能滋养身心。

“生活在香港,慢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身边的人容易疲惫。这种疲惫不是吃一顿豪华大餐就能缓解。到底什么才是疲惫生活里的解药?来到西藏的第十一天,我好像找到答案了——平静和爱。想到这里,我感觉一下子悟通了,人也轻松了很多。”OJ继续回忆道,“然后我思考,人到底能如何过一生:把语速放慢,把心放宽,把生活过的简单。用心做好身边的事情,不贪多,该有的,总会有。”



在Soil Studios的社交媒体上,一段巴厘岛寻物的视频配文写道:“Luxury takes time.”奢侈并非指代金钱,而是时间,“和时间赛跑,也许可以获得更多的金钱、地位。但一旦尝试慢下来,你或许会发现,时间也在悄悄地赠予你更珍贵,更无价的东西。”在浮躁的都市环境,他们希望身心能像土壤一样沉淀,有耐心去等待一切自然生长,家中的家具和物件亦是如此,他们不按清单采购,而期待与它们结缘,等到有了“就是它了”的一瞬间感动,再把它们迎接回家。






从左至右:

厨房,餐厅和客厅被设置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流畅舒心的生活动线,

餐厅的黑色胡桃木餐桌来自厦门玩木工坊,

为House of Soil定制款;

香蕉纸吊灯由Alexis Dornier设计;

窗边的工作台可用作阅读、茶歇使用,

由巴厘岛Lava Stone Design定制,

采用了Raku Effect火山岩砖打造;

桌上的台灯由Santa&Cole出品。

在工作日程之外,夫妻俩会通过旅行寻找灵感。他们去巴厘岛拜访木雕匠人、陶瓷艺术家、画家,前往厦门探访木工坊,在Hatch Area古道具店偶然“遇见”一张明治时期的寺庙旧木桌……搜集物件的经历更像是与时间和历史对话。“家里那张美国黑胡桃木餐桌,是我们和厦门玩木工坊工匠反复打磨细节的成果,它的蝴蝶榫接细节和手工肌理,正好诠释了我们对’奢侈’的理解——时间、专注和灵性的产物。”Alex说道。






主卧采用双入口门设计,

床前的两幅描绘海上日出日落的作品,

出自巴厘岛艺术家Ricky Lee Gordon之手;

Nusa柚木咖啡桌由巴厘岛设计师Mary Verspoor设计;

灰色丝绒扶手椅由Moroso出品。

双开式门的黄铜拉手形似西藏路途中的小石头,

它来自Brandt Copenhagen。

在巴厘岛旅行时,他们在Mary Verspoor工作室对一张柚木咖啡桌一见钟情,如今它静静地安置在主卧的床前,“木材触感和香气让我们回想起热带丛林的湿度和温度,透过上面的雕刻工艺,可以感受到工匠与木头之间的互相尊重与交流,再搭配Ricky Lee Gordon创作的日出日落作品,卧室瞬间有了呼吸感和生命力。”OJ继续说,“还有我们在厦门玩木工坊找到的黑胡桃木碗,我们在参观工厂的时候就被那些工刨削的痕迹所打动,带回家才发现竟然和餐桌纹理呼应上了,是一种有趣的缘分!”






从左至右:

主卧的床头灯来自Audo Copenhagen;

赤陶壁灯由House of Soil

与香港陶瓷艺术家Kwan Wai Chan共同打造,

作为工作室器物系列“SOIL”的延伸;

窗帘在Atelier So订制;

光线透过织物、纸张、墙面的反射变得柔和,

儿童房则使用更更活泼轻盈的柔粉色。

房子设有一间主卧和两间儿童房,主卧氛围静谧平和,朝向东南,看得见太阳东升西落,月的阴晴圆缺,儿童房氛围则更活泼轻盈。步入主卧,每一处细节都经过仔细推敲、熨贴人心:双开式木门的黄铜拉手贴合拳形弧度,Mark Alexander采用Raffia草(原产于非洲马达加斯加,质地坚韧且耐水性良好)与香蕉树皮制成的壁纸,与灰调玫瑰色生态黏土墙漆共同柔和着光线,天然材料在空间奏出和谐乐章。





主卧浴室的镜子由Soil Studios

与巴厘岛艺术家Shayan为House of Soil定制;

以“拼图”概念设计出可拆卸的苏木构件,

象征着亲密无间的家庭纽带;

浴室采用La Pietra Compattata回收墙砖,

悬挂的铜蚀刻版画由Ricky Lee创作,

全屋不采用塑料材料。

步入浴室,仿佛进入另一处冥想空间,回收墙砖依旧讲述着“万物归土,回归本源”的初衷,“为自己设计时,我们更倾向于‘直觉’,几乎不用思考,只是把喜欢的所有元素放在一起, 像呼吸一样纯粹……真正的设计,是让人们醒觉自己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OJ继续说道,“我们将推出‘SOIL Tableware’系列作品,器物将以莲花为形,七件叠合如生命圆满、纯洁,我们也希望继续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共同设计出更多贴合House of Soil理念的生活产品,还计划在未来打造如茶室、冥想空间的疗愈中心,让设计成为连接人与大自然的桥梁。”


墙面用宅匠的生态黏土涂刷,

粗砺肌理模仿土壤触感,

黏土墙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微妙的大地色泽;

家门口的青铜铭牌与暗调走廊边,

有一条烧灼处理雕塑感木柱上

悬挂着来自日本的古董铁烛台,

营造出归家的“仪式感”。

他们会点燃香薰蜡烛安定心神,

也提醒自己“回家快乐!”

现在的Alex和OJ每天仍然做很多事情,但压力比起以前要小,“我们只专注于几个专案,不想盲目为赚钱而工作,而希望把时间留多一些给孩子、父母、朋友和自己,也多了些余力去探寻生命的宽度。”Alex说道。

每当忙碌的日程结束,夜幕悄然降临,“House of Soil”门后的烛光仍会为他们燃起,昼去夜来,周而复始,带他们找回生活的能量,正如土壤里藏着生命的循环,一颗颗种子的旅途。



造型|Soil Studios

摄影 | Studio Periphery

文 | 栗子

设计 | Karay


你如何看待信仰与空间的关系?什么样的空间可以给予你疗愈与平静?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游历数国后,这对夫妻在温州为自己造一片精神自留地

建筑师Hannes Peer用文化、历史和艺术,写给米兰一封情书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