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州教育报
我省各地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课丰富多彩——
从课堂到田间 劳动教育点亮学生成长路
|  | 
| 家长教学生播种种子。 | 
|  | 
| 绥阳“五育融合”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研修专项培训现场。 | 
|  | 
| ← 孩子们走进厨房,探索“美食制造工厂”。 | 
|  | 
| 学生们搭建“爱心小摊”展示新鲜蔬菜。 | 
|  | 
|  | 
|  | 
|  | 
|  | 
| 在劳动教育中成长。 | 
贵州省始终致力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并在教育领域持续进行投入与改革。连日来,各地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经过不断探索,结合实际,以课程为基、以实践为要、以融合为径,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成长日常,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强健体魄、锤炼品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能。
思南:
春种秋收,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本报记者 刘绍波
“和同学们一起除草、施肥,我们收获了萝卜、油菜籽……”近日,在铜仁市思南县第五小学,六年级的陈禹菁同学与记者分享了她参与劳动社团的经历。她表示,能和同学们一起动手种菜感到非常快乐。
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思南县第五小学劳动社团的实践时间。学生们会前往学校的综合实践课体验基地,或投喂鸭鹅,或打扫道路,或在菜地和果林里除草,细心照料生长中的作物。在不同季节,老师会指导学生们种植应季的作物,因此一年四季基地里都有不同的风景。春种秋收,学校将劳动教育植入学生心中,正如将作物种入泥土,悄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每到收获季节,学生们总是最开心的。他们会问我,‘老师,我可以吃这个花生吗?’‘老师,我可以把这个豆子带回家吗?’我总是回答,‘可以,这是你们自己种的。’作为老师,我能深切感受到他们收获时的喜悦和成就感。我们通过劳动实践,向学生们传授天时历法、农业知识。”该校负责管理校内综合实践课体验基地的教师王国强这样说道。
思南县在劳动教育方面,经过不断探索,结合县域实际,已成功构建了以“实践育人、特色兴教”为主线,以“课程+竞赛+基地+文化”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在思南县第五小学取得成效,更在县内多所中小学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过劳动教育,全面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以劳树德、以劳提质、以劳立志。
在思南县塘头镇塘头小学,学生们最喜爱的劳动课莫过于烹饪。“我觉得劳动课非常有趣,大家都喜欢这门课,尤其是烹饪学习。老师会播放视频教我们怎么做菜,看完后我们就去那边实践,特别有意思。”五年级的吴杨楠同学告诉记者,在学校的劳动课上,她不仅学会了做饭,还掌握了种菜等技能,回家后能帮家人做不少家务。
塘头小学是省级劳动教育示范校,该校副校长谢蓉介绍:“我们学校的劳动教育采用校内校外双线模式,不仅有校内的劳动实践基地,2022年还与校外的油菜科研基地达成合作,将其作为我们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由于校园面积有限,塘头小学将整个校园都变成了劳动实践基地。校园内许多绿化区都种上了果树,照顾果树成为学生劳动的课程。校园一角还专门开辟了一片菜园作为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菜园边搭建了数个灶台,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是学生们进行烹饪实践的地方。
在塘头小学,记者还了解到该校还举办校内劳动技能大赛,涵盖手工制作、烹饪、整理内务等方面,并邀请其他学校参与比赛。
______________
贵阳市金马街小学:
学生在“四时田园”收获成长硕果
本报记者 潘国虎
日前,贵阳市金马街小学依托校内“四时田园”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辣椒采摘及后续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田间地头体验劳动乐趣,在实践探索中收获成长智慧。
活动伊始,禚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田园,从识别成熟辣椒、掌握正确采摘手法,到分组协作完成采摘任务,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亲身感受“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真谛。
采摘结束后,师生共同开启“辣椒变变变”实践环节:新鲜的青辣椒被孩子们精心挑选、整理,在校园门口搭建起临时“爱心小摊”。从设计标签到主动向师生介绍青辣椒的新鲜品质,孩子们在与人沟通、处理交易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与社交能力,更懂得了劳动成果的价值。
孩子们围在操作台前,眼神里满是期待与专注。先仔细将辣椒蒂摘除,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再小心翼翼地放在滤水篮里沥干水分;切配时,有的同学负责将辣椒切成均匀的小段,有的则专注地剁着姜蒜,虽然动作略显生疏,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当把切好的辣椒、姜蒜与盐、白酒按照比例混合拌匀,装入干净的玻璃罐中时,孩子们还不忘贴上自己设计的标签,写上制作日期和班级姓名。
活动中,辅导员还告诉同学们,密封发酵的过程就像“时间的魔法”,需要耐心等待。孩子们每天都会好奇地跑去观察罐子里的变化,讨论着香气的细微差别,这份对劳动成果的珍视与期待,让传统工艺的传承更添了一份童真与温度。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实用的生活技能,更在一洗一切、一拌一封中,感受到了贵州人对美食的热爱与智慧,体会到了传统饮食文化背后“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精神。
此次“四时田园”辣椒采摘实践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沉甸甸的劳动果实,更在实践中实现了多重成长。
______________
金沙教育集团四小:
让孩子在泥土里悟成长
本报记者 陈瑞 特约通讯员 黄婷 高星
10月23日下午,毕节市金沙教育研究院教育集团第四实验小学教学楼后的劳动实验基地却洋溢着融融暖意。以“耕耘方寸地,劳动有荣光”为主题的开耕活动正在这里举行,28个由小青砖整齐分隔的园圃里,上演着一堂生动的劳动实践课。全校1300余名师生与数十名家长代表共同参与了这场别开生面的开耕仪式。
下午1时50分,尽管秋风带着寒意,但师生和家长们的劳动热情让整个基地充满了温暖。28个青砖园圃整齐排列,每个园圃前都摆放着整齐的劳动工具,等待着孩子们用双手开启这场意义非凡的劳动体验。余坤校长走进园圃,一边示范劳动技巧,一边对孩子们说:“这28个青砖园圃,是我们践行五育并举的实践课堂,希望同学们在劳动中收获成长。”随着他挥起锄头挖下第一锄,各班级的劳动体验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孩子们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专注劳作:有的细心扶正菜苗,用指尖轻轻压实周围的土壤;有的沿着青砖内缘均匀撒播种子,还不忘互相提醒种植要领。浇水组的孩子们手提小桶,穿梭在青砖铺就的通道间,悉心滋润着每一株新苗。
老师和家长代表们忙碌地穿梭在各个园圃之间。他们踩着青砖分隔的走道,时而俯身示范种植技巧,时而讲解植物生长知识,时而提醒注意事项。这片青砖园圃顿时成为了五育并举的生动课堂:德育在团结协作中浸润,智育在实践探索中升华,体育在劳动锻炼中强化,美育在园圃布局中彰显,劳育在亲手实践中体验。家长们的身影与师生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家校共育的动人画卷。
______________
独山第四幼儿园:
小萌娃体验“大厨”快乐
特约通讯员 吴昌慧
10月20日,既是世界厨师日,也是中国厨师节。在这个充满敬意的日子里,黔南州独山第四幼儿园的孩子们走进厨师群体,主动寻找身边的“美味制造者”。他们通过体验厨师工作,感受这份职业日复一日的辛劳,并用实际行动传递对他人辛勤付出的感恩与尊重。
美工区域里,孩子们化身“小小设计师”。他们手握彩纸、黏土与画笔,全神贯注地制作贺卡和花束。每一笔勾勒、每一帧创作都满含童真与爱意,只为给食堂阿姨们送上一份独一无二的惊喜。
随后,野炊体验区变成了欢乐的天地。孩子们配齐各类“装备”,有模有样地“上岗”实操。在老师的全程看护与耐心指导下,他们认真择菜、仔细洗菜,还尝试用小勺子搅拌食材。尽管动作稍显笨拙,但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专注与自豪,真切体验了一把当“大厨”的快乐。
活动的最后一站,孩子们走进了幼儿园的厨房。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带着好奇的目光探索这个“美食制造工厂”。在这里,他们看到锃亮的灶台、摆放有序的食材,更看到食堂阿姨们忙碌不停的身影。孩子们亲手将自制的礼物递到阿姨手中,用稚嫩的声音说着“谢谢您”,一句句温馨话语温暖了整个厨房。
______________
绥阳:
探索县域劳动教育特色发展新路径
本报记者 李秀锦 特约通讯员 吴胜 覃堂洪
10月16日至17日,遵义市绥阳县“五育融合”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研修专项培训顺利举行。来自全县165名中小学 (园) 劳动教育分管领导、专干、骨干教师及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深入探讨,共同勾勒县域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蓝图。
本次培训采用“专家讲座赋能理论提升+课例示范直观展示+研讨交流碰撞思维”的多元培训模式,特邀省教育科学院劳动教育教研员王金玉全程指导,为培训提供专业支撑,助力教师理念更新与教学能力提升。
四节风格各异、学段衔接的示范课,成为本次培训的“高光时刻”,充分展现了劳动教育与文化、美学、德育的深度融合。
中学课程“向下延伸”,打破学段壁垒。邹青青老师的 《拓花草之印,染自然之美》,带领小学六年级学生走进自然采集花草,通过拓印技艺将自然纹理转化为艺术作品,让学生在动手间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提升审美与实践能力;叶静老师的《三星堆与轻黏土的对话》 更具巧思,以轻黏土为材料,引导学生复刻、创意改造三星堆文物,在“指尖创作”中触摸古蜀文明,激发民族自豪感。两堂课证明,只要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劳动教育可突破学段限制,实现知识与兴趣的双向赋能。
小学课堂“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生根发芽”。包丽莎老师的《循本草药理,制重阳香礼——传统技艺里的香囊养生密码》,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劳动实践:四年级学生辨识中药材、搭配香料、缝制香囊,在一针一线中领悟“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实现劳动与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杨婷婷老师的 《做束花儿送妈妈》 则以母亲节为情感纽带,指导学生用皱纹纸、绿胶带制作康乃馨,让劳动成果成为感恩的载体,在提升手工技能的同时,悄然播下德育种子。四节示范课虽主题不同,却均以“实践”为核心,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范例。
“这不仅是一次技能培训,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参训教师纷纷表示,将把培训所学转化为教学实践,设计更多优质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中增长才干。绥阳县教育体育局教育工委委员在总结中明确,下一步将以此次研修为起点,组建县级劳动教育核心团队,开发“宜居绥阳”劳动课程资源包,推动“五育融合”在每所学校、每个课堂落地见效。
 晋ICP备17002471号-6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