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心理学界普遍认同青春期是孩子厌学的高发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研究报告》也证明了这一点,报告显示,初中厌学率达到17.2%,高中则是11.5%,小学不到10%。
黄姐说,我从来没想到过,厌学问题居然发生在我女儿身上。黄姐的女儿梦梦,一直很喜欢学习,就算跟着妈妈到公司玩,还会带着课本、作业在一旁学习。
黄姐说,女儿现在上初二了,一到上学时间,就说头疼、肚子疼,怎么也不想去学校。黄姐和老公轮番上阵,想着能说服女儿。
但没想到,女儿虽然去上学了,可经常被老师“投诉”上课走神、不按时交作业。老师一天给黄姐打两三个电话,真愁人啊!
梦梦放学回家后,吃完饭就回自己房间,一句话也不跟父母说,敲门不开,喊出去散步,也不动。
黄姐说,一提起这些,就觉得头疼,这才初二,就不好好学习了?以后可咋办?中考会不会被分流出去?再说了,自己也尽力了,就是没什么效果,难道青春期孩子都会厌学吗?
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说:“青春期孩子不爱上学、不爱学习,只一味责备且只认为是孩子的问题,往往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叛逆、厌学。”
其实,进入青春期后,对学习没有兴趣或失去积极性的原因,不仅在孩子身上,和家长也有关系。
原因一:接收信息复杂,诱惑太多
“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各种正面、负面信息。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说:“当孩子将兴趣、注意力分散到多个方面,就需要花费更多心思去满足对它们的好奇心,进而无法专注于学习。”
所以,家长平时别放纵孩子玩电子产品,哪怕是青春期的孩子也还是学生,还得专注学业。
Tips:青春期孩子分辨是非能力较弱,平时家长要做好监管。
原因二:父母教育不当
腾讯教育网通过调查发现,在3000多名接收问卷调查的中学生中,超过53%的孩子认为自己产生厌学情绪主要因为父母教育不当。包括不停地说教、不理解、攀比、“打压式”教育、提出过高期望以及管束各方面的严苛教育等。
就像文章开头的黄姐,对女儿梦梦不想上学的事情,不仅大发雷霆,还威逼利诱,导致孩子更不想去上学了。
原因三:青春期特殊阶段
进入青春期,受激素、身体发育、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人际社交新挑战、心理变化等影响,不仅变得情绪不稳,喜怒不定,还会为了内心更强烈地追求自我而变得叛逆。
Tips:如果孩子没有正确且合适的学习方法,也是容易对学习失去主动性的。
管理学上的“吉德林法则”告诉家长们,只要把孩子出现的问题清楚些出来,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孩子为什么会厌学?接下来,就可以根据这些原因,针对性地解决。我总结出了4个角度,家长重点抓,娃会越来越爱学习,高分根本不在话下。
首先,修炼”平常心。
比如,孩子目前的学习能力只能达到班级前十,但父母期许他拿到全年级第一,这就是不切实际的期望。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还可能引发更大矛盾和争吵。
因此,父母要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修炼”出平常心,在不过分强求的基础上,陪伴孩子一起寻找进步的方法,慢慢超越,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其次,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诀窍。”
青春期的孩子,受到外表改变、学习难度与环境变化的冲击,如果父母还是用“打压式”的方式教育孩子,他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在养育上,重点关注自信心的培养。
比如,及时肯定和鼓励,认可孩子做的决定。像衣服、鞋子等,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父母的每一次认可和夸赞,都是孩子自信壁垒的重要基石。
再次,鼓励孩子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可以从孩子擅长的某一项学科入手,总结出好的学习方法,进而辐射至其他学科。
可以鼓励孩子联系老师、同学,寻求帮助。
要知道,适合的学习方法,能让孩子的学习效率更高,学习热情也被点燃。
最后,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自由。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认同感和独立性需求显著增强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青少年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并追求独立性。
所以,家长要保持开放的沟通,尊重并理解孩子的需求,必要时提供自由的空间和情感支持。
哈佛大学知名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认为:“每一个以优异成绩考入哈佛大学的学生都拥有正确、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也能让他们平稳度过复杂的青春期,成长为更好的人。”希望孩子们都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