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高达)近日,江苏省文物局组织专家组对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负责的吴中区后朱村遗址、姑苏区酱园遗址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实地检查了考古发掘现场和出土文物,并听取了负责人的详细汇报。通过提问,专家们详细了解了发掘项目的情况和发掘经过,一致同意两处考古发掘项目通过验收。
吴中区后朱村遗址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发现汉代至明清时期各类遗迹共212处。通过本次发掘,基本勾勒出后朱村遗址自两汉之际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绘就其两千年来的功能演变与社会图景。核心遗存揭示,遗址历经三个阶段:汉代土墩墓、南朝至唐代农业遗存、唐五代至明清时期聚落遗存,三者层层递进,串联起遗址由墓地向农业聚落,终至成熟聚落的功能转型轨迹。
其中,汉代土墩墓(D1)是发掘区北部核心遗存。墓葬布局井然,朝向统一,为一处结构严谨的家族墓群。墓葬形制多样,可分土坑墓与砖椁墓两大类,并可细分为多种型式,随葬器物亦丰富多样。墓葬之间的差异,既反映丧葬礼俗之演变,又印证砖椁墓在江南地区的兴起。D1为典型平地起筑的汉代土墩,营建于两汉之际,或沿用至六朝。相关发现为环太湖流域汉墓演变等研究提供实物佐证。南朝至初唐时期,遗址功能显著转变,由墓地渐变为聚落,同时涌现出农业生产相关遗迹,如水田、干栏式建筑等。相关遗迹的出现,或与人口迁入紧密相关。隋墓(D1M19)的发现,暗示相关遗存可能与隋初新郭城的营建存在一定关联。中唐以降,遗址聚落性质更趋稳固,遗迹遗物数量增多。五代至明清时期,为后朱村遗址遗迹、遗物最为集中之时,聚落功能得以延续,遗存类型愈加丰富。从汉代土墩墓,至渐趋成熟的微型聚落,后朱村遗址以实物为笔触,完整记录跨越两千年的历史变迁。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太湖流域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互动提供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姑苏区酱园遗址发掘面积共300平方米,分为两个发掘区,分别为发掘一区100平方米,发掘二区200平方米。在发掘一区共清理各类遗迹7处,包含灰坑3个、水井2口、沟2条,局部发现东周地层堆积,其上汉代至清代地层堆积已被扰动破坏。发掘二区未发现遗迹现象。
酱园遗址遗迹数量较少,均为居住生活类遗迹。由本次发掘可见,酱园遗址所处区域至迟在东周时期便有人类生活活动,唐宋以后逐渐繁荣,明清为盛。酱园遗址两处发掘区均位于山塘街东侧,本次考古发掘对遗址时代的认识,基本与山塘河(街)的兴衰发展一致。通过本次发掘,我们揭示出包含东周、汉、唐宋、明清等长时段的物质遗存,为虎丘地区和苏州古城考古研究增添了新材料。
图源:苏州市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