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咸宁日报
“稻虾鸭”里藏“致富密码”
一场观摩会揭秘生态农业新模式
![]() |
![]() |
![]() |
9月10日,赤壁市45名种养殖大户齐聚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争相学习“稻虾鸭”复合种养的“致富经”。这一靠微生物技术打造“菌-藻-稻-虾-鸭”生态链的模式,不仅能让稻田化肥农药用量减少30%,还能实现“一田收稻、收虾、收鸭”,亩均收益比传统种养提升20%。该市农业农村局计划明年在全域推广1.5万亩,让这一生态模式惠及更多农户。
在生产基地,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向在场种养殖大户系统讲解了“稻虾鸭”复合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运营效益与品牌发展规划。大家走进田间,参观鸭稻共生场景,围绕水位动态调控、种苗适配标准、销售市场拓展等关键问题向田淑娴咨询取经,现场研讨氛围热烈。“我们的微生物稻虾鸭基地从2020年设计、2021年试产至今,技术模型已非常成熟,后续还会持续优化基地建设。”田淑娴表示,团队愿为有志于发展绿色低碳农业的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通过技术输出共创共建品牌。
茶庵岭镇种养殖大户潘长清承包了2000亩水田与旱地,主要种植水稻、黄豆、玉米等,虽然效益稳定,却一直在琢磨如何优化模式提升综合收益。观摩学习让他找到了新方向:“我快60岁了,再不学习新生事物,还按传统套路做农业,迟早会被淘汰。这个‘稻虾鸭’复合种养模式很可行,我准备把田老师请到地里先看看,符合条件就上项目。”
据介绍,娴子生态农场的“稻虾鸭”复合种养模式,以科学生态养殖理念为核心,借助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完善稻田多功能循环链,通过调控微生物结构,打造“菌-藻-稻-虾-鸭”高效生态系统。“我们从绿色低碳角度攻关技术、运营品牌,不局限于初级农产品,而是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运营。”田淑娴补充道,该模式能减少化肥、农药和饲料的投入,稻田还能为鸭子提供天然活动空间,既降低成本,又提升农产品品质与市场认可度,实现生态、经济双收益。
目前,赤壁市已有稻虾连作、共作面积20万余亩,推广“稻虾鸭”复合种养模式可充分利用现有稻田基础设施与种养经验,大幅降低推广成本和实施难度。“这种模式既能保护农业生态链,又能直接帮助农户增收。”该市农业农村局一级主任科员卢云凌透露,计划明年在全域推广1.5万亩,以规模化示范带动赤壁农业绿色转型。
从2020年设计、2021年试产,到如今技术模型成熟、吸引大批农户取经,娴子合作社的“稻虾鸭”模式,已成为赤壁农业的“创新样板”。随着明年1.5万亩的推广,赤壁将用“稻虾鸭”这把钥匙,打开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双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