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米车主的网络暴力是不是有组织、有预谋的,用户招谁惹谁了?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4 15:04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运营部

9月24日,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转发了北京交通广播的一条动态。

内容为被外网暴的小米车主胜诉。

具体为小米车主张先生在购买车辆并发布提车贴之后,其相关内容评论区里出现了对小米汽车品牌甚至张先生及其家人的言论攻击;有类似遭遇的人还不止张先生一人;于是张先生决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找出并起诉了幕后“黑嘴”且胜诉。

王化认为这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而是有组织、有话术、有目的的网络暴力,其行为已涉嫌违法;小米汽车方面也将采取一切法律手段,维护品牌和用户的声誉。

 

究竟有没有针对小米车主的有组织、有预谋的网络暴力行为?

笔者认为是有的。

一个品牌不可能让所有人青睐,喜欢一个品牌或讨厌一个品牌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喜欢一个品牌就去选择购买其产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讨厌一个品牌的最正确的做法难道不是不去关注吗?反之,看似讨厌一个品牌却又持续的关注着,且不遗余力的去唱衰、诋毁其品牌和产品,甚至对其用户进行言论攻击,这种行为本就是非常反常的——除非该品牌或产品对其造成过严重的伤害。可是小米汽车上市销售时间较短,没有可能去让一部分人受伤害。

于是反常现象的背后一定是有利益驱使的。

说穿了就是针对小米车主的网络暴力行为,实际还是针对小米汽车的不良商战;那些看似来自各个领域的账号实际基本都会来自同一网络服务公司,其显然是受雇于某些车企的,而且基本可确定是某些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只是用户招谁惹谁了,干嘛要从用户作为切入点呢?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不良商战的方式,简而言之,如果其产品本身没有缺陷,品牌评价又相对较好;关键人物的人设还比较稳;那么从品牌和产品本身则难以找到突破口,此时最佳选择就是丑化其用户画像,让潜在用户因为“不屑与其为伍”而放弃选择该品牌车辆。

类似的案例有许多,曾经把某安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描绘成“网约车品牌”就是经典案例之一,其产品力一度不俗,可是销量却没有持续增长;究其原因正是“网约车品牌”的认知让一些人选择了放弃,毕竟许多汽车消费者都不希望自己花大价钱购买的汽车被当成出租车。

 

同理,将小米车主描绘出不良形象,丑化其整体用户画像;之后也必然会让小米汽车流失订单;而小米汽车之所以会经历这些也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因其首款量产车上市即热销,甚至至今还是销量最高的中大型轿车,这是许多新势力车企和传统车企的同级产品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水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小米汽车的成功难免会让一些品牌眼红。

但是雷军的人设确实比较稳,小米的电子产品又一直有性价比的优势,这种产品很容易获得主流大众市场用户的认可,甚至会有一种亲切感。所以从这些方面都动摇不了小米汽车的根基,那就只有从用户着手,小米汽车的用户实际是在帮助企业承担商战的炮火,小米汽车品牌方应当有所行动了。

 

文末再来回顾一下小米产品、品牌和用户所承受的不良商战的“战术打法”吧。

其包括但不仅限于:

  • 以爱国情怀diss小米,未发挥作用
  • 以车辆设计diss小米,未发挥作用
  • 以驾驶风格diss小米,未发挥作用

这三个“战术打法”是对小米品牌、产品和用户运用最多的,每一招都很脏,其中不乏去持续的吃“人血馒头”的操作;然而其中的某些品牌自己屁股上还沾满了屎,只不过自己拉了条裤衩挡住了。小米汽车在这一方面确实不够犀利,然而在品牌和产品方面可以不够犀利,但是在用户保护方面不能忽视。

关于其他相关话题就不在本篇中讨论了。

对于小米汽车和雷军而言,客观上有一些人是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不喜欢是因其部分产品或技术描述也略显夸张,不讨厌则是其没有浮夸的拉踩式和情怀捆绑式的营销,小米品牌在这一方面还是做得很好的。只要能坚持住不突破底线,相信竞争企业投掷的“淬毒回力标”最终只会插在其自己的头上。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