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外学者讨论如何让考古遗产“活”起来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2 23:08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运营部

新京报讯(记者陈璐)9月22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沙龙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约200名来自国内外的考古学者、相关领域专家、世界遗产地代表及社会公众展开深度对话,探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的未来之路。


9月22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沙龙在首都博物馆举办。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沙龙对话环节,6位国内外专家围绕考古遗产的价值挖掘、阐释方式、公众参与以及可持续活化利用等议题分享见解,并结合斋浦尔、良渚、琉璃河等国内外典型案例展开叙述,为考古遗产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多元化视角和前瞻性思路。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研究馆员、田野考古研究所所长田伟,从地缘政治和资源控制的独特视角,揭示了召公封燕背后更深层的历史动因。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则通过近年周原与琉璃河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论证了“宗周”与“燕都”的等级、布局、结构差异,让观众对中国西周早期的都邑体系有了更为立体和清晰的认识。


9月22日,首都博物馆,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外国嘉宾参观牛头纹带盖伯矩鬲。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全国委员会主席莉玛·胡贾(Rima Hooja)以斋浦尔和拜拉特为例,向观众阐述了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遗产保护是推动区域发展、安居乐业和环境可持续的重要力量。

讨论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共同签署协议,宣布成立“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该联盟的建立将整合国内顶尖学术力量,深入推进琉璃河遗址的系统性考古研究与价值阐释工作。

编辑 张磊

校对 贾宁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