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人失去了什么?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1 19:03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运营部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程应峰

曾几何时,随处可见捧着书本的人。如今,只要在看,大抵都是盯着手机屏幕。当手机APP自动生成每日穿搭建议,当导航软件精准规划每一条通勤路线,当AI助手替代回复邮件、预约行程,人们已经不动声色地交出了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能力”。在这场与智能算法的共生中,一些珍贵的东西正在悄然流失。

原本善于思考的人,正在失去深度思考的耐心。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像精密的钩子,用十秒一个的笑点、三十秒一个的反转,不断刺激着神经末梢。当AI能在几秒内生成论文提纲、总结会议纪要,当搜索引擎替我们筛选好所有答案,人们逐渐习惯了“拿来主义”。遇到难题时,第一反应不再是凝神思索,而是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写文章时,不再费心打磨字句,而是依赖AI找到资料铺垫而后成文。这种思维的“惰性化”,正在侵蚀独立思考的能力,人类在信息的洪流中变得浮躁而被动,失去了沉下心去钻研问题的专注力。

情感表达的真诚度也在悄然褪色。AI写诗能模仿海子的浪漫、顾城的纯粹,甚至能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定制“专属情书”;聊天机器人能精准捕捉情绪波动,用最得体的语言安慰失落的心灵。当技术可以批量生产“感动”,真挚的情感反而变得稀缺。朋友圈里的生日祝福由AI代写,节日贺卡套用算法生成的模板,就连道歉信都能让智能程序代笔。人们逐渐失去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能力,那些笨拙却真诚的词句被精致却空洞的套话取代。当情感可以被计算、被复制,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共鸣感也在慢慢消解。

生活的“独特性”正在被算法同质化。音乐APP根据听歌记录推荐相似曲风,购物软件依据浏览历史推送同类商品,旅游平台按照偏好规划“最优路线”。在算法的精准投喂下,每个人都被困在“信息茧房”里,看到的是相似的风景,听到的是雷同的观点,甚至连生活方式都在逐渐趋同。曾经有人为了寻找一本绝版书走遍旧书市场,有人因迷路意外发现街角的咖啡馆,这些充满偶然性的“意外之喜”,如今都被算法的“最优解”扼杀。人们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勇气,也失去了那些因偶然与意外而产生的独特人生体验,生活变得像设定好的程序,精准却乏味。

身体的感知力在技术的包裹中逐渐退化。导航软件让我们不再记忆路线,指尖滑动间就能抵达目的地,却也让我们失去了对城市空间的整体认知;智能手环记录步数、监测睡眠,却让我们忽略了身体本身的感受——不再能敏锐察觉疲惫,而是依赖数据判断状态。更令人忧心的是,虚拟社交的便捷性让面对面交流变得稀少,我们习惯了隔着屏幕打字,却在现实中面对他人时变得局促不安。眼神的交汇、肢体的语言、语气的轻重,这些微妙的情感信号正在被表情包和缩略语取代,如此失去的是与真实世界深度连接的能力。

当然,失去并非全然的遗憾。就像工业革命导致失去手工劳作的技艺,却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电力的普及让烛光晚餐的浪漫减少,却照亮了更广阔的世界。AI在夺走一些东西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可能。关键在于人们能否在技术洪流中保持清醒,守住那些不可替代的人类特质——独立思考的深度、情感表达的真诚、探索未知的勇气、感知世界的敏锐。

人类真正的智慧,不是抗拒技术,而是与技术保持恰当的距离。在依赖AI处理琐事的同时,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独立思考;在享受算法便利的同时,主动跳出“信息茧房”探索未知;在使用智能工具的同时,不忘用真实的语言和温暖的拥抱表达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在技术的浪潮中,既享受进步的红利,又守住人性的光辉,让那些最珍贵的东西在智能时代保值增值。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