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一份成绩单背后的奋进故事
——恩施市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答卷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将八宝铜铃舞融入课间操。 (恩施市教育局供图)
全媒体记者 卢树彬 通讯员 易继兵
今年暑期,恩施市教育系统凭借在湖北省教育厅通讯员培训大会上的分享发言悄悄“出圈”:
恩施市各学校传承土家族的文化故事、文明新风建设、恩施山区的教育风貌等内容,通过新华社、“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宣传平台从校园走向更广阔天地。
恩施思源实验学校的摆手舞、高旗实验小学的民俗展示,通过湖北省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平台,为周边县市学校提供示范样板。
恩施市小渡船中学的“互联网+教研”模式通过湖北教育平台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一年内吸引10余所学校上门交流。
……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不仅有笔墨与镜头的巧思,更有恩施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多措并举推进教育改革
近年来,恩施市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推进教育改革,从资源供给到模式创新,从质量提升到权益保障,奋力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答卷。
投入1.5亿元升级教育数字化设施,构建“云教研”平台与智慧校园系统,实现教联体远程协同备课,推动核心校与成员校在教学管理、师资培养、资源共享上深度融合;新建、改扩建30余所中小学,新增1.1万个学位,让教育资源更均衡,为“双减”政策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整合“AI双师”课堂、科学家进校园等资源,让知识传授更高效;构建“五育融合”评价体系,依托数字平台实时采集学生发展数据,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恩施市教育改革亮点纷呈。
新塘乡双河中学的“AI+语文”课堂,让智能设备与传统教学碰撞出别样火花,学生通过数字工具沉浸式理解课文。
新建13所公办幼儿园,实施标准化校园安全管理。盛家坝镇中心幼儿园借鉴这些新建幼儿园的管理经验,安排专人负责校园安全、安装一键报警系统,实现校园监控全覆盖。在最近一次消防疏散演练中,全校师生安全撤离仅用时44秒。
七里坪街道阳鹊坝小学的“爱心妈妈”团队用艺术温暖留守儿童;屯堡乡初级中学的“压力出逃计划”通过“烦恼漂流瓶”“快乐储蓄罐”等创意形式,让学生学会与压力和解;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将土家族“撒尔嗬”融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集体律动中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抗压能力……城乡学校各展所长,形成“一校一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有教育部门孤军奋战。近年来,恩施市构建“政府牵头、教育部门主抓、多部门协作”治理框架,全市17个部门协同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心理医生进校园”“法治心理融合课”“蓝天白云”等12个专项行动,护航学生心理健康。截至2025年6月,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时率达96%,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提升至82%,师生心理测评建档实现全学段覆盖。
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的和美农庄、清江民族学校的弘毅农庄等校内基地,成为学生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新课堂;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的采茶实践、屯堡乡中心小学的茶趣园工作坊,将本土茶文化转化为育人资源;龙凤镇龙马民族学校的趣味运动会、施州民族小学阳光体育节、金桂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留下体育、美育的生动注脚……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生动诠释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让素质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
创新实践点亮成长路
22个课例入选“部级精品课”,130项作品在全省中小学数字素养展示活动中获奖,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恩施市高旗实验小学入选首批全国科学实验校,恩施市硒都民族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获评教育部优秀案例……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该市近年来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特色发展路上的持续深耕。
为让科学教育“活”起来,恩施市巧做“加法”:
——课堂改革如火如荼。自2022年起,该市量身打造“三段式”高质课堂模式:高中“235”模式强调自主探究,初中“学思行”注重知行合一,小学“316”聚焦趣味互动。截至目前,课堂改革实现全覆盖,学生满意度提升至91%。
——科学教育提质明显。聘请20名科学副校长进校园传经送宝,2025年上半年开展62场科技主题活动,从趣味实验到创客挑战,点燃学生科创热情,学生科创竞赛获奖数年均增长35%。
——数字化建设同样快马加鞭,11所数字校园标杆校、5所智慧教育示范校落地建成,“硒都教育云平台”汇聚2.3万节优质课程。截至目前,教师数字化教学应用率达100%,山区孩子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1月至6月,“强师赋能”工程精准发力,分层开展新教师、班主任等专项培训,依托15个硒都名师工作室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1055名教师踊跃加入,累计提交“周反思”超1.1万份。每月的跨校、跨城乡送教研讨活动不间断,20余场活动搭建起教师成长桥梁,“雁领未来”教师梯队正逐步成型。
从课堂改革的提质增效到教师队伍的蓄力成长,从改革举措的落地到各领域的亮点频现,恩施市走出一条契合山区实际、彰显地方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