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伙上海学艺两年,带技术返乡当老师,改变家乡命运!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14 08:06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运营部

机场候机大厅里,罗志德和樊国树盯着窗外的飞机,眼睛里满是复杂的情绪。回云南老家的激动当然有,但更让他们放不下的,是这两年来跟上海师傅们朝夕相处的日子。这俩年轻人,带着满满的收获和不舍,即将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两年前,罗志德和樊国树还是云南红河技师学院的学生,年纪轻轻,只有18岁。他们通过层层选拔,成了“汽修大师训练营”的第三批学员,来到上海学技术。这个项目是上海援滇扶贫的一部分,目标是让云南的年轻人学到真本事,回去当老师,把技术传给更多人。训练营的日子可不轻松。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七点上早课,之后就扎进车间,跟着师傅学钣金、油漆、机修,啥都得上手。晚上九点下课,还要整理笔记。除了春节放几天假,其他时间几乎没停过。

师傅们的严格,让他们印象深刻。罗志德有次修一辆高级车,忙活半天后,师傅检查发现座椅皮子因为他的失误起毛了。师傅当场批评,还带着他一起换了块新皮子。罗志德说,那一刻他脸都红了,但也明白了细节的重要性。樊国树也挨过训。有次他给车换轮胎,螺丝拧得规规矩矩,可客户说感觉有点松。师傅检查后发现,他忘了涂防松剂。原来,有些车轮毂特殊,不涂防松剂就容易出问题。师傅没客气,直接让他重做一遍。

陶巍是这个项目的带头人,也是上海幼狮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是大国工匠,带徒弟从不藏私。他常说,技术学不完,关键是教学生学会怎么学。他把几十年的维修经验整理成简单的手册,毫无保留地教给这些年轻人。除了技术,他更看重职业态度。陶巍常跟他们讲,干汽修这行,关乎人命安全,必须心怀敬畏,做事认真,不能有一点马虎。

训练营的师傅们个个都是行家。有上海工匠、闵行技术标兵,个个身怀绝技。带教机修的李思良,今年35岁,年轻时从江苏到上海,靠自己的努力成了技术骨干。他看罗志德和樊国树,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腼腆又倔强。李思良教他们时,总是带着研究最新的汽车技术。他说,汽修行业更新快,不学新东西就跟不上。他不仅教技术,还教他们怎么当老师,回去后能把知识讲得清楚明白。

两年的学习,罗志德和樊国树从啥都不懂的学生,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小老师”。他们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培训笔记和故障代码,每一条都是汗水换来的成果。数据上,这个训练营6年来已经培养了15位云南学员,分三批回到家乡。他们有的自己创业,有的成了职业学校的老师,把在上海学到的本事传给了更多人。比如,首批学员里,有人开了汽修店,生意红火;还有人当了老师,带出了一批批新技工。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的项目能改变多少人的生活?其实,答案在那些回到家乡的学员身上。他们用技术养活自己,教更多人学会手艺,慢慢地,一个人的改变变成了一个村、一个县的希望。这不就是扶贫的意义吗?把技术送到需要的地方,让更多人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你觉得,这样的故事是不是挺暖心?如果是你,会不会也想加入这样的项目,帮更多人改变命运?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