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风骨南天——从美术革命到新中国艺术图式的广东实践(1900—1978)”展览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开展。本次展览为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以“鼎故革新——中国画的前途与路向(1900—1949)”“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1900—1949)”“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中的广东力量(1900—1949)”“红色诗篇——革命图像的诗意表达(1949—1978)”“山河新貌——社会建设的时代记忆(1949—1978)”“当家做主——人民形象的视觉建构(1949—1978)”六大篇章,系统梳理南粤美术现代化之路,展现了广东在中国现代美术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展览现场
展览汇聚了高剑父、陈树人、李铁夫、胡根天、关山月、黎雄才、黄新波、李桦、赖少其、杨之光、汤小铭、林墉等一大批近现代名家的经典作品。其中,2017年接收的广东省政府珍藏的718件/套名家书画经专业修复后,部分作品在此次展览中焕新展出,兼具学术与历史价值。展览通过200余件广东近现代名家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梳理20世纪广东美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揭示艺术创作与时代变革的互动关系。展览还特别设置数字化展厅,呈现中国画从传统媒介向数字形式的转变。
展览现场
通过展览,观众得以穿越时光,回望1900至1978年的广东美术征程。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广东画坛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面对“古今”与“中西”的复杂问题,广东画家们在中西方文化对峙、冲突、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国粹派、融合派、西化派等不同流派。其中,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和以黄般若、黄君璧为代表的国画研究会,相互对峙与融合,共同推动了广东美术的蓬勃发展,使其与北京、上海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坛三足鼎立的重要力量。
展览现场
作为通商口岸的广州,外来文化影响刺激了当地美术的发展。一批满怀创作激情与救国热忱的艺术家们走出国门,与世界艺术潮流直面碰撞,带回了西洋美术的样式和技法,同时也引进了美术学校、美术展览会、美术出版物、画家社团等一系列美术活动新机制。这些现代美术的拓荒者背负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使命感,吹响了变革中国美术的号角,为国人带来了美术观念和技术层面的启蒙。
展览现场
20世纪30年代,新兴木刻运动在鲁迅的倡导下兴起。广东木刻艺术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成为大众艺术的重要形式。大批美术青年到上海等地求学深造,将现代版画的火种带回广东,以刀为笔,在黑暗中求索,参与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拓荒。
展览现场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以笔墨丹青描绘革命历史、讴歌革命成就、展现国家新貌。革命领袖、革命圣地、革命英雄事迹等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艺术创作母题。岭南画派凭借其革新精神与深厚传统功底,成为这一探索的核心力量。关山月、黎雄才等艺术家通过瞻仰革命圣地,将红色主题与山水风景、笔墨语言深度结合,创作出了一批经典作品。
展览现场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新中国建设的步伐加快,艺术家们深入建设一线,创作了大量表现农业、工业、交通等建设场面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新中国的建设风貌,也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同时,艺术家们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变迁,塑造了具有时代感的人民形象,从精英审美转向人民美学,成为新中国艺术创作的核心使命。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编辑 | 张婷婷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