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课程纪实|孟繁玮:新时代文艺评论建设的三个维度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24 23:05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运营部


讲座现场

8月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观察》副主编孟繁玮教授以“新时代文艺评论建设的三个维度:价值观、理论性、专业化”为题,为国家艺术基金“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学员授课。讲座以“价值观、理论性与专业化”为框架,系统阐述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使命、问题与路径。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


讲座现场

孟繁玮表示,当前文艺创作虽呈繁荣之势,亦面临“价值模糊、评论失语、专业缺位”等挑战,在价值观上,评论者应坚持守正推新的根本立场。坚守“人民性”,从客体观看到主体表述,将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弘扬时代精神,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叙事,既要回应时代使命,更要敢于面对新挑战,通过价值引领、文化浸润、鼓励创新,为民族复兴给予文化和精神赋能;彰显文化自信,探索本土文脉的当代表达,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传统,同时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最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在理论性层面,注重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孟繁玮倡导立足中国传统画学资源,并结合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立项“中国传统画学观念与当代阐释及运用”项目,说明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的互动机制,强调“语境还原”与“批判性继承”相结合,探索传统美术资源参与当代文化建构的可能性路径;提醒在新科技的介入下,谨守“批判性创新”原则,警惕科技手段粗糙性、同质化和文化偏见对于传统艺术本体价值的消解。

关于专业化,孟繁玮表示,“专业”应达到“深度、精准度与纯度的有效统一”:评论须深入艺术本体,将注意力聚焦在艺术作品中关乎“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深度挖掘,使评论文章完成由“物”向“人”,由“作品”向“思想”的提升;深化对问题持续强化的意识,杜绝“隔靴搔痒”;以锐利目光审视作品,以真知灼见引导审美,做到“锐度之纯、坦荡之纯、真诚之纯、严谨之纯”。






学员提问与分享现场

互动环节中,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广州艺术博物院、山东美术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单位的学员就地域美术研究、价值引领与多元表达、大众美育与学术展览平衡等问题与老师展开深入交流。讲座最后,孟繁玮寄语学员成为“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守正创新的开拓者、引领风尚的担当者”,以高质量评论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

编辑 | 杨晓萌

撰文 | 刘 宁

摄影 | 刘科瑶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