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大葱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气候条件适宜,不仅利于大葱的营养积累与品质提升,也为各类虫害的滋生和蔓延创造了条件。其中,葱蛆、蓟马、潜叶蝇是危害秋季大葱生长的主要虫害,它们通过啃食根系、吸食汁液、蛀食叶片等方式,导致大葱长势衰弱、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整株死亡。因此,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控技巧,对保障大葱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本文将针对这三种主要虫害,从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葱蛆的防控技巧
葱蛆是迟眼蕈蚊和韭迟眼蕈蚊的幼虫,是大葱地下部的主要害虫,秋季露地大葱及设施栽培大葱均易受其侵害,其危害具有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的特点。
(一)危害特点
葱蛆以幼虫态蛀食大葱的鳞茎和根部,初期会在大葱地下部分形成细小的虫道,随着幼虫生长,虫道逐渐扩大、增多,导致鳞茎腐烂、根部受损。受侵害的大葱地上部分表现为叶片发黄、萎蔫,生长速度明显减缓,严重时整株大葱倒伏死亡,且被害部位易滋生病菌,引发二次病害,进一步加重危害。
(二)发生规律
秋季葱蛆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及栽培管理方式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秋季气温在15-25℃时,适宜迟眼蕈蚊和韭迟眼蕈蚊成虫产卵及幼虫发育,若此时土壤湿度保持在60%-80%(如雨后或浇水后),则更利于虫卵孵化和幼虫活动。成虫具有趋腐性,多在大葱根部附近的潮湿土壤或有腐烂有机质的地方产卵,卵期约3-5天,幼虫期约15-20天,秋季通常可发生1-2代,世代重叠现象较明显。
(三)防控措施
1. 农业防控
- 清洁田园:大葱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及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虫源基数;秋季种植前深翻土壤,将土壤深层的虫蛹翻至地表,通过日晒、雨淋及天敌捕食等方式降低虫口密度。
- 科学施肥:避免使用未腐熟的农家肥,因未腐熟的肥料易散发异味,吸引成虫产卵。施肥时应选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并将其深施于土壤中,减少成虫在根部附近产卵的概率;合理搭配氮、磷、钾肥料,增强大葱长势,提高其抗虫能力。
- 轮作倒茬:与非百合科作物(如玉米、豆类、十字花科蔬菜等)进行2-3年的轮作,打破葱蛆的食物链,减少其在土壤中的积累。
2. 物理防控
- 诱杀成虫:利用成虫的趋腐性,在田间放置诱杀盆,盆内放入糖醋液(糖醋液配方:糖3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加入少量敌百虫晶体),诱杀迟眼蕈蚊和韭迟眼蕈蚊成虫,减少产卵量。诱杀盆应放置在大葱田间及周边,高度与大葱植株中部相近,每隔5-7天更换一次诱杀液。
- 覆盖防虫网:设施栽培大葱时,在通风口、门口等处覆盖防虫网,阻止成虫进入棚内产卵;露地栽培可在大葱苗期覆盖地膜,减少成虫在根部产卵的机会,同时还能保墒、抑制杂草生长。
3. 生物防控
- 利用天敌:保护和利用葱蛆的天敌,如寄生蜂(姬蜂、小茧蜂等)、捕食性步甲、蜘蛛等,通过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降低虫口数量。可在田间种植显花植物,为天敌提供蜜源和栖息场所,提高天敌种群数量。
- 施用生物农药:在幼虫孵化高峰期或低龄幼虫期,选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800-1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等,采用灌根的方式施药,每株灌药液200-300ml,间隔7-10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
4. 化学防控
化学防控需严格遵循“安全、高效、低毒”的原则,在幼虫期进行防治,避免在成虫产卵高峰期或大葱采收前施药。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等药剂进行灌根处理,灌根时需注意药剂均匀分布在大葱根部周围土壤中,以提高防治效果。施药后及时覆土,避免药剂挥发降低药效。
二、蓟马的防控技巧
蓟马是一类小型锉吸式口器害虫,种类较多,危害大葱的主要有葱蓟马、烟蓟马等,秋季高温干旱时易大量发生,主要危害大葱的叶片和嫩梢,导致大葱光合作用受阻,影响产量和品质。
(一)危害特点
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锉吸大葱叶片、嫩梢的汁液,被害叶片初期出现黄白色小点或条状斑纹,随着危害加重,小点逐渐连成片状,叶片失绿发黄、卷曲皱缩,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若危害大葱的生长点,会导致生长点坏死,大葱无法正常抽生新叶,形成“无头苗”;此外,蓟马在危害过程中还会传播病毒病,进一步加剧对大葱的危害。
(二)发生规律
秋季蓟马的发生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适宜其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0-28℃,相对湿度为40%-70%,当秋季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时,蓟马易爆发成灾。蓟马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迁飞能力,多在叶片背面、叶鞘缝隙及嫩梢等隐蔽部位活动和产卵,卵产于叶片组织内,卵期约3-5天,若虫期约5-7天,秋季世代周期短,约10-15天一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短期内易形成较高的虫口密度。
(三)防控措施
1. 农业防控
- 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及周边的杂草、残株落叶,减少蓟马的越冬和越夏场所,降低虫源基数;大葱生长期间,及时摘除被害叶片并集中销毁,避免蓟马在田间扩散蔓延。
- 合理灌溉:秋季高温干旱时,适时浇水,增加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蓟马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浇水可采用滴灌或喷灌的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导致田间积水,影响大葱生长。
- 优化种植环境: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温度和湿度,减少蓟马的栖息和繁殖机会;与蓟马非寄主作物进行间作或轮作,如与大蒜、洋葱等作物间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蓟马的危害。
2. 物理防控
- 蓝色粘虫板诱杀:利用蓟马对蓝色的趋性,在田间悬挂蓝色粘虫板诱杀成虫。粘虫板应悬挂在大葱植株上方10-20cm处,每亩悬挂20-30块,每隔7-10天更换一次,可有效降低成虫产卵量。
- 覆盖防虫网:设施栽培大葱时,在棚室通风口、门口等处安装防虫网,阻止蓟马从外界迁入;露地栽培可在大葱苗期覆盖地膜,减少蓟马的发生量。
3. 生物防控
- 释放天敌:在蓟马发生初期,释放蓟马的天敌,如捕食性螨(巴氏新小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寄生蜂(缨小蜂等),通过天敌的捕食和寄生作用控制蓟马种群数量。释放天敌时需注意与化学防治错开时间,避免天敌被药剂杀伤。
- 施用生物农药:选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2.5%多杀菌素悬浮剂1000-1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800-1000倍液等,在蓟马若虫高峰期进行喷雾防治,重点喷洒叶片背面、叶鞘及嫩梢等部位,间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4. 化学防控
化学防控需在蓟马发生初期及时进行,避免虫口密度过大难以控制。可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喷雾时需均匀喷洒,确保药剂覆盖到所有被害部位。由于蓟马易产生抗药性,需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
三、潜叶蝇的防控技巧
潜叶蝇是危害大葱叶片的重要害虫,常见的有美洲斑潜蝇、番茄斑潜蝇等,秋季大葱生长旺盛期易受其侵害,幼虫在叶片内蛀食形成虫道,破坏叶片组织,影响大葱的光合作用和产量。
(一)危害特点
潜叶蝇以幼虫潜入大葱叶片组织内蛀食叶肉,形成弯曲的白色虫道,虫道内留有黑色的虫粪。随着幼虫生长,虫道逐渐延长、加宽,叶片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受阻,叶片发黄、干枯。严重时一张叶片上可有多条虫道,导致叶片失去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若幼虫危害大葱的假茎,还会影响大葱的养分运输,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二)发生规律
秋季潜叶蝇的发生与温度、光照及寄主植物生长状况有关,适宜其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0-25℃,秋季温和的气候条件利于其发生。成虫多在白天活动,具有趋黄性,喜在大葱叶片正面产卵,卵产于叶片组织内,卵期约2-3天,幼虫期约5-7天,蛹期约7-10天,秋季可发生2-3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大葱生长茂密、叶片柔嫩时,易吸引成虫产卵,受害较重。
(三)防控措施
1. 农业防控
- 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的残株落叶,尤其是带有虫道的叶片,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虫源基数;大葱收获后深翻土壤,将土壤中的蛹翻至地表,使其被天敌捕食或失水死亡。
- 合理安排种植:避免与潜叶蝇的寄主作物(如番茄、黄瓜、茄子等)连作,可与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减少潜叶蝇的食物来源;合理密植,加强田间通风透光,促进大葱健壮生长,提高其抗虫能力。
- 人工摘除虫叶:在潜叶蝇发生初期,及时发现并摘除带有虫道的叶片,集中销毁,可有效控制幼虫的扩散蔓延,减少虫口数量。
2. 物理防控
- 黄色粘虫板诱杀:利用潜叶蝇成虫的趋黄性,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粘虫板悬挂高度与大葱叶片平齐,每亩悬挂20-30块,每隔5-7天更换一次,可显著降低成虫产卵量。
- 覆盖防虫网:设施栽培大葱时,在棚室通风口、门口等处安装防虫网,阻止成虫进入棚内产卵;露地栽培可在大葱苗期覆盖地膜,减少成虫的产卵机会。
3. 生物防控
- 利用天敌:保护和利用潜叶蝇的天敌,如寄生蜂(姬小蜂、反颚茧蜂等)、捕食性蜘蛛、步甲等,通过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降低潜叶蝇的发生量。可在田间种植蜜源植物,为天敌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提高天敌的种群数量。
- 施用生物农药:在幼虫孵化高峰期选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800-1000倍液、2.5%多杀菌素悬浮剂1000-15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重点喷洒叶片正面,间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4. 化学防控
化学防控需在幼虫低龄期进行,此时虫道较短,药剂易接触到幼虫。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10%溴虫腈悬浮剂1000-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喷雾时需均匀喷洒叶片,确保药剂覆盖到叶片的各个部位。注意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避免在大葱采收前施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