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的饮食里,藏着沱江冲刷千年的滋味。
临江寺的豆瓣在光绪年间就靠着码头船工传开,老师傅们用本地二荆条与盐巴较劲,
在陶缸里翻搅日月。
那些晒得冒油的豆瓣,拌着资阳城的晨雾与暮色,
成了川菜里沉默的骨头,撑起了百年来的家常烟火。
周礼镇的凉粉摊前总飘着哭声。
民国时卖凉粉的婆婆,看着逃难的人吃不出滋味,往碗里多搁了红油辣子,辣得人眼泪直流,倒把苦水都逼了出来。
这 “伤心凉粉” 的名字就这么传下来,成了镇子上最实在的安慰。
资阳羊肉汤要等霜降。
大铁锅咕嘟咕嘟熬着带骨羊肉,奶白的汤里滚着姜片,舀一勺浇在撒满香菜的碗里,热辣辣暖到心里。
每年冬至,全城都飘着这股子膻香,就像老辈人说的,喝了这碗汤,再冷的冬天都能扛过去。
资阳的味道,从来都和日子紧紧拴在一起。
在四川资阳安岳县,藏着一种让本地人“蛮斯”骄傲的小吃,
安岳米卷,它白得像玉,软得像云絮,咬一口细嫩得能化在舌尖上。
这米卷的来头可不小,传说清朝时安岳人蒙吉安在云南吃到米线后,
灵机一动用本地大米捣鼓出了这玩意儿。
现在它可是省级非遗,制作全靠手工,从泡米、磨浆到蒸皮、卷筒,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米卷长得细溜溜的,薄得能透光,有白、黄、黑、绿四种颜色,白的最经典。
吃法花样多,凉拌最解暑,浇上红油、蒜水、花椒面,酸辣鲜香直往鼻子里钻;
炒着吃也香,和回锅肉一搭,米卷吸饱了肉香,软乎中带着点韧劲,巴适得板!
在四川资阳安岳县周礼镇,有道让本地人念叨、外地人惦记的“伤心凉粉”。
这“伤心”可不是真难过,是辣得人直吸溜鼻子、麻得舌头打颤,眼泪花跟到滚,
旁边人看了还以为遇到啥伤心事了,所以叫“伤心凉粉”。
这凉粉历史久,清朝末年周礼的文江源师傅,
在传统黄凉粉基础上改了调料配方,把客家饮食的麻、辣、香、脆融进去,就成了现在的味儿。
2021年,这手艺还成了资阳市非遗,妥妥的文化传承。
凉粉是用白豌豆做的,手工磨粉、蒸煮,不掺化学东西,切出来是微黄色,透亮又柔韧。
夹一筷子,凉粉滑溜溜的,咬着脆爽,带着豌豆的清香味。
调料是关键,花椒粉、红油等十多种料往上一浇,
微辣、中辣、特辣随便选,辣得人额头冒汗,
麻得嘴皮子打颤,但就是停不下筷子。
资阳人嘴角都要翘起来。
这道起源于1890年伍隍镇江西村的卤鹅,可是资阳非遗里的“香饽饽”。
创始人吴彦兴原本是杨芳毓将军表弟,靠着祖传卤料秘方,
把本地散养的四川白鹅卤得油光发亮,连达官贵人都馋得直咂嘴。
三十多味中药材配成的卤水,要文火慢煨4个半小时,鹅肉吸饱了五香味,
连骨头都酥得能嚼出汁水。你看那琥珀色的表皮,
手指一按弹回来,咬一口肉嫩得化渣,回甜能在舌尖打转15秒。
切好的鹅肉摆盘,蘸点辣椒面,再嗦口骨髓,资阳话讲“巴适”!
这口非遗味道,吃的是百年手艺,嚼的是资阳人的骄傲。
这道源自三国时期张飞犒赏三军的川中美味,历经千年烟火淬炼,早已成了资阳人舌尖上的“非遗”。
相传当年张飞营前烤肉飘香七里,如今乐至街头巷尾的炭火香,依然勾得人走不动道。
选料讲究得很,必须得是二刀肉,肥瘦相间,切得薄厚均匀,
再用秘制30味香料粉腌得透透的。烤的时候,火候得拿捏准,外皮烤得焦脆,里头还得嫩得冒汁水。
最绝的是那刷料,油温降到六七十度才敢拌辣椒面,刷上去“滋啦”一声,香得人直咽口水。
乐至人吃烤肉,讲究个“巴适”。
五花肉烤得油渣似的,脆生生,咬一口“咔嚓”响,香得眉毛都要飞起来。再裹片生菜,蘸点蒜水,那叫一个“香惨了”!
如今乐至烤肉还玩出了新花样,黑山羊、鼻筋、鸡脚筋,啥都能烤。
去年烧烤节,一米长的里脊串卖断货,外地游客挤破头也要尝这口“千年烟火味”。
在四川资阳安岳,有道“下饭神器”让本地人念叨千年——坛子肉。
这货可不是普通腌肉,西汉时老辈子们为存肉想出的法子:
把五花肉用盐、花椒、八角码味,裹上糯米黄豆粉,下油锅炸得金黄,再跟盐菜一层肉一层菜塞进陶坛,密封发酵三五个月。
开坛那刻,油润的肉块裹着盐菜的酸香,直冲脑门!
安岳人管这叫“妈妈的味道”。
以前评判姑娘贤不贤惠,就看她做的坛子肉软不软、香不香。
现在虽有了非遗工艺,但老规矩还在:肉要选农家黑猪,油必须菜籽油混猪油,火候得慢炸出琥珀色。
咬一口,肥肉化渣不腻,瘦肉酥软带香,盐菜的酸爽混着五香粉,巴适!
这坛子肉最绝的是百搭。切丁蒸蛋羹,舀一勺拌饭能干三碗;
跟青椒爆炒,辣乎中透着肉香;甚至丢进柠檬汤里煮,酸甜鲜香全冒出来。
相传北宋寇准在这儿当县官时,天干得恼火,陈抟老祖托梦给他,说“一池清水见分晓”。
果不其然,第二天就冒出个藕塘,藕还是七芯的,
寇准立马带百姓种藕抗旱,这藕做的粉就成了贡品,你说神不神奇?
天池藕粉,白里透红,冲出来半透明,像果冻一样。
入口细腻滑润,藕香清甜,巴适得板!
乐至人早上就爱冲一碗,加点白糖、芝麻,安逸得很。
这藕粉不仅好吃,还补气血、清心明目,产妇吃了都说好。
来资阳耍,不尝碗天池藕粉,等于白跑一趟!
这道源自寺院素斋的美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东坞山的小和尚因专注念经错过做豆腐时间,意外发现豆浆表面结出的薄膜,
经改良后成为薄如蝉翼的豆腐皮,自此成为寺院和村民的日常美味。
乐至土豆腐皮的制作工艺讲究,
需将黄豆浸泡数小时后磨成豆浆,再经煮沸、过滤豆渣,将豆浆喷洒在托盘上,静置数小时后挑起折叠,晾干而成。
其形态薄而透亮,口感细腻且富有弹性,豆香浓郁,无论是凉拌、涮火锅还是炒菜,都“巴适得很”。
在乐至,这道美食是餐桌上的常客。
当地人喜欢将其泡软后切条,与五花肉、青椒同炒,或直接凉拌,撒上葱花、辣椒油,吃起来“香得很”。
因其低脂高蛋白,更是夏日解馋的佳选。
在资阳,提起这道非遗美食,老饕们总要咂咂嘴。
别看名字带“豆花”,它可是用鸡脯肉做的,
选嫩鸡胸去筋膜,捶成细茸,加蛋清、淀粉搅成浆,再倒入特制清汤慢煮。
汤是老母鸡、猪骨熬的,清澈得能照见人影,
鸡茸一入锅就凝成雪白的“豆花”,浮在汤面上像朵云。
“斗呲”一口,嫩得化渣!
鸡豆花入口即化,鲜味直钻喉咙,汤头清甜中带点火腿的咸香。
资阳人讲究“吃鸡不见鸡”,这道菜把鸡肉的鲜嫩发挥到极致,连汤都要喝得干干净净。
老一辈说,当年唐太子李承乾被贬到郁山,
就是靠这口鸡豆花续命,可惜最后还是没斗过命运。
这道20年前从乡镇飘出来的凉菜,如今成了省级天府旅游美食的“座上宾”。
跑山土鸡是主角,煮得皮脆肉嫩,砍成条儿往盘里一码,光是这卖相就让人咽口水。
关键在调料,小米辣剁碎混着陈醋一浇,酸得人舌尖发颤,
辣得人鼻尖冒汗,可偏生又带着股回甜,像资阳人说的“先辣后甜,巴适得板”!
藕条往里一拌,脆生生混着软嫩鸡肉,口感像坐过山车似的。
老资阳人摆龙门阵时总说:“这酸酸鸡啊,酸得够味,辣得舒服,夏天吃解暑,冬天吃开胃!”
“老板,来两笼冲冲糕,多舀点卜粉!”资阳老街的晨雾里,竹制蒸笼正噗噗冒白气。
这口传承百年的“冲冲糕”,可是本地人的灵魂。
清末民初,安顺师傅带着棕木模具走街串巷,用蒸汽把米浆“冲”成糕。
资阳人接棒改良,加入本地荸荠粉(卜粉),愣是把贵州小吃调出了甜城风味。
老辈人说:“娃儿吃冲冲糕要踮脚接,接得住长高高!”
如今,还守着蒸汽锡壶的古法,冲出来的糕软得能拉丝。
淡黄糕体透着红糖的琥珀光,咬下去松软带点韧劲,像咬住一朵会化的云。
荸荠粉糊滑得像丝绸,裹着花生碎、芝麻粒在舌尖打滚。
最绝是那口玫瑰糖水,甜得清亮不齁喉,
资阳娃儿形容:“甜得巴适,腻得遭不住!”
夜深了,路边摊的灯泡还晃着。
老板舀一勺滚烫的羊肉汤,白汽蒙了你的眼。“趁热!”
邻座的大哥把筷子递过来,碗里是他刚点的伤心凉粉,红油亮得扎眼。
你尝一口,辣得眼泪直流,他倒笑了:“哭啥子嘛,辣过了,心就舒坦了。”
就着这又哭又笑的热乎劲儿,一碗汤下了肚,浑身暖透。
巷子里的路灯明明灭灭,照着你回家的路。
活着嘛,不就是这一口接一口的滋味?
吃下去,走下去,明天太阳照旧晒在豆瓣缸上。
活着,真好。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