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卢家民 陈培闯 宋习文 通讯员 张萍萍
8月6日,河南首家微短剧审查服务中心,落户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填补了河南微短剧内容审核服务的空白。
省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薄松谦(右),新乡市副市长陈颖颖(左)为河南(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微短剧审查服务中心揭牌
今年6月1日起,微短剧施行分类分层审核,投资额度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微短剧”归广电总局管理,3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的“普通微短剧”归省级广电部门管理,30万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剧”归平台管理。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河南(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微短剧审查服务中心的成立,是把审查服务搬到制作中心,为微短剧创作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备案指导、题材把关等一站式服务,是建立“快审速评”机制的第一步。
河南首家微短剧审查服务中心,为什么要落户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
河南首家!凭啥落户新乡市平原示范区?
郑州向北,跨过黄河大桥,就进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
别墅庄园、河湖渠系、园林建筑、市井街区、乡村宅院等场景,能满足都市剧、历史剧、穿越剧、科幻剧、童话剧等不同类别剧组拍摄需求。
“别的地方不具备拍摄条件,”花贝壳文化是一家主打出海短剧的微短剧制作公司,需要用到大面积的欧式建筑外景、装修风格内景,经过几番考察之后,创始人刘爱国选择了平原示范区的玫瑰园、别墅、庄园等地,“这是郑州周边最优质的场景。”
目前,新乡市共有制作微短剧资质企事业单位30家,从事微短剧制作、创意、营销、广告、租赁、演艺、经纪和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市场主体50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
基础设施好、配套行业足,让平原示范区越来越受微短剧创作者青睐。
目前,新乡每月有200个剧组进驻拍摄,每月产出近40部微短剧。今年以来,“新乡产”微短剧作品达到500多部,《我送老爸上青云》《那年除夕后,生死不负相见》等多部作品播放量破亿。
产业聚集,是吸引审查中心“就近审、快速办”的选择。
场景多变!古今中外 一键切换
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孕育了新乡的黄河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能满足多剧组、多主题拍摄需求。
在黄河滩区,搬迁后空闲村落,是农业剧、年代剧的不二选择;在南太行,秀丽壮美的山川流水、红色文化,是抗战剧、古装剧、仙侠剧实景拍摄的上乘取景地;
工业园区、美术馆藏、现代建筑……新乡保留着不同时代的印记,也站在时代潮头,乘风破浪。
“有一次拍摄,需要一个场景,我们作为企业,去协调比较困难,就给工作专班打了电话,十分钟之内就把问题解决了。”亚琪影视总经理孙鹏告诉记者。
一部短剧,拍摄周期大多只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对于创作者来说,拍摄就是抢时间。为了能让剧组安心创作,平原示范区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微信群,帮助各个剧组协调各类难题。
花贝壳文化创始人刘爱国对这里的创作环境很满意,“领导对于创作环境很重视,成立了微信对接群,有需求在群里说一声,政府参与协调,给了我们很大支持,感触很深。”
野心不小!平原示范区要搞“竖屏横店”
“创意—制作—发行—衍生”,微短剧制作一片蓝海。从“天然影棚”向“微短剧工厂”转变,也是平原示范区发展策略。
亚琪影视总经理孙鹏告诉记者,企业计划在平原示范区打造微短剧的“横店模式”,搭建起一条影视化产业链,“我们在这里建立了7000平方米的影视基地,为剧组提供便利的条件,再做演员的公益培训,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同时,把周边的产业同步化,包括餐饮住宿的全部相当于逐步的给它完善起来。”
想要在平原示范区打造“横店模式”的,还有河南阅益竖屏影业有限公司。“我们投资2000万,要把一个13米高的仓库改造成影棚,解决剧组转场麻烦的问题,预计在9月份开始投用。”制片人佀屿祥说。
8月6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管委会又与郑州铭洋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约,河南首家古装影视基地也将要落地平原示范区。
“一期面积计划为7000多平方,主要涵盖唐朝、宋朝、明清等朝代的场景,有些场景能够达到电影、电视剧以及宣传片的标准,在中部地区是比较有特色,也填补了省内拍摄基地的空白。”郑州铭洋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余洋说。
同时,余洋还发起中原短剧影视基地联盟倡议,受到业内响应:“我们有很多的影视拍摄基地,大家资源都共享整合,目前正在筹备当中,相信很快就会成型。”而联盟总部,也将落地在平原示范区。
面对市场对微短剧的火热需求,新乡也抓紧机遇,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新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卫军说:“结合新乡实际,加紧研究制定出台《新乡市加快推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若干措施》两个文件,从场地补贴、人才引进、作品奖励等方面,对微短剧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给予扶持。”
编辑:陈培闯
二审:段玉龙
三审:卢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