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偶然翻到蔡澜的《吃好喝好 日子过好》,封面红底金字像块刚出炉的叉烧,带着烟火气扑面而来。这位把日子过成美食纪录片的老顽童,在书里拌着酱油醋写生活哲学——从鱼蛋粉的汤底到威士忌的冰球,字里行间都是"人生苦短,必须尽兴"的通透。
"早餐要吃好"一章成了我的晨间圣经。他说"一碗云吞面能决定整天的心情",这话在连续啃了三天面包后顿悟。周末早起逛菜场,学着挑带泥的本地小菠菜,用猪油渣炒出的翠绿,竟比网红咖啡店的brunch更治愈。现在工作日也会提前十分钟,在公司楼下嗦碗猪杂粉,听老板用广东话问"加不加辣",忽然懂了蔡澜说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谈酒的段落总在加班夜勾人。他写在巴黎小酒馆喝到微醺,看街头艺人拉小提琴,那句"酒是水做的诗",让我在便利店买了罐啤酒。对着电脑屏幕碰杯时,想起书中"不醉不归是对夜晚的尊重",紧绷的神经突然松弛。原来快乐不必等重大庆典,当下的一口酒、一筷子菜,就是好日子的注脚。
最妙的是"旅行吃什么"的实用主义。蔡澜教"去当地人排队的摊档",这点在我出差武汉时派上用场。跟着大爷大妈挤进巷尾豆皮摊,烫嘴的糯米混着鲜笋丁,比攻略推荐的网红店更惊艳。书里夹着的豆皮包装袋,旁边写着他的话:"美食是最好的导游"。
封底那句"吃好就是最大的学问",道尽了蔡澜的生活智慧。他不教复杂的大道理,只说"苦瓜要冰镇才不苦","做人要像打边炉,热热闹闹"。如今这本书常放在餐桌旁,晚餐时读几页,看着家人围坐的笑脸,突然明白:所谓好日子,不过是有人一起吃饭,有心情慢慢品尝——就像蔡澜说的,"活着,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