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广东国际艺术周艺术商业研习社第一期将在广州阳光酒店开营。艺术商业研习社由广东国际艺术周创始人、艺术广州城市艺博会创始人彭文斌及其团队共同发起,旨在为艺术家群体提供一个提升艺术与空间商业转化能力的专业平台。
彭文斌介绍,艺术家和传统空间普遍面临着商业变现的困境。许多艺术家虽怀揣着无限的创作灵感,却在将作品转化为商业价值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基于这些痛点,艺术商业研习社应运而生。开营前夕,彭文斌接受记者采访,分享研习社定位、设计的初衷与愿景。
问:开设“艺术商业研习社”的初衷是什么?
答:我们观察到艺术家及商业空间普遍陷入有想法没办法的商业变现困局。艺术家是一个比较专注的群体,因此容易忽略商业价值;自我营销的时候,又陷入自卖自夸的尴尬处境;商业空间的资源转化效率不高,人脉、钱脉闲置,缺乏系统变现路径;市场规则剧变,传统变现方式失效,Z世代需新逻辑;没有进入商业生态,个体经纪人时代结束,需平台化协作。
问:研习社主要面向的是哪一类或哪个阶段的艺术家?
答:我们覆盖全阶段创作者,对于新锐艺术家来说,他们需要构建作品价格体系,破解有作品,没渠道,没促销的问题。对中生代艺术家来说,他们需要考虑IP孵化及圈层裂变,对于成熟艺术家,他们需要艺术资产配置及全球化布局。
问:研习社的核心课程模块涵盖了哪些关键领域?如何组建研习社的导师团队?
答:研习社的核心课程模块围绕 “艺术商业全链条能力” 展开,主要涵盖“策展型商业空间运营”“艺术变现避坑与风口”“艺术变现的 ‘道法术器’ 体系”“实战工具与系统”“经纪人能力升级”“跨界资源与生态协同”等六大关键领域。
研习社的导师团队遵循 “学术 + 商业 + 实战” 三位一体的组建逻辑,力求覆盖艺术商业全链条的核心能力维度。核心主导导师由我和艺术商业专家刘智绘领衔,分别从学术高度与商业落地双视角赋能;我们还有跨领域协同导师,涵盖艺术圈权威资源,包括国内一线艺评人、头部经纪人、艺术IP操盘手等。
问:研习社的课程内容或资源对接融入哪些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
答:研习社深度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市场特征与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对接的在地性,依托广东国际艺术周、“艺术广州” 城市艺博会等本土平台,让学员直接触达大湾区核心买家圈层;二是市场特点的针对性,针对华南地区 “商业生态活跃、跨界需求强” 的特点,课程强化 “艺术 + 商业空间”“策展 + 商业空间” 等场景化变现案例,教艺术家如何将商业空间转化为艺术消费场景;三是区域机遇的前瞻性,助力学员把握 “本土文化 IP 出海” 的区域红利,推动学员作品进入跨境流通体系。
问:研习社的长期运作,对优化本地艺术生态的健康度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研习社的长期价值在于成为华南艺术生态的 “赋能枢纽”,具体将从三方面推动生态优化:一是提升艺术家职业化水平,二是增强区域市场竞争力,三是优化艺术生态健康度,最终形成 “创作有活力、交易有秩序、价值有增长”的良性生态。
南方+记者 杨逸
【作者】 杨逸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