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对画 | 崔进:当代语境下的图像隐喻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5 00:04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运营部


《中国美术报》美育版

在对传统艺术的学习过程中,艺术家们往往选择性地专注于与自己心性相契合的画家或作品,将其作为研究的范例,并从中得到启发。早年我品读《洛神赋图》时,感受到其中所呈现的象征性的浪漫主义手法与我所追求的艺术理念颇有相通之处,可谓心有灵犀,故而反复多次揣摩、研习这幅作品。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世精品,我们现在见到的应是宋人摹本。作品取材于三国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一诗,叙述了诗人在洛水边与洛神的邂逅,寄托他对洛神的伤怀和思念。画本以手卷的形式,连续的画面展现了故事的全过程,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疏密相宜;所绘人物形态飘逸、芳姿绰约、秾纤得中、修短合度。故事情节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置换,虽千载之下,仍可遥窥笔墨神情:用笔细劲连绵,线条轻盈流畅富有动感,恰如“春蚕吐丝”;赋色华丽典雅、丰厚润泽,以淡墨晕染增强质感,以人物面部细致入微的复杂表现来隐现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作为衬景的山水树石均以线勾勒而无皴擦,繁简得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云水相连,最大程度地增强了作品的装饰意味,怪异神兽的描绘生动鲜活,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整幅画面充盈着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色彩,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精神境界上与原赋相合,是顾恺之“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艺术主张的生动体现。唐代张彦远评述其作品乃“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宋摹本)局部

我对《洛神赋图》的研习,更多的是采用“意临”的手段,取其意气,达到心领神会即可。除了对其技法的学习,更钟情于领悟作品中散发出的东方式的泛神论气氛。读画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即便是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观感也会随着时间、阅历而不尽相同,往往会带入观者的主观感受,故而每次品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传统中国画的画法画理形成于数千年来的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在极少受到外界影响的状态下,经过历代不断传承与演绎,按照自身的规律缓慢发展,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规范和理论体系,也是前人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的一个认知结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时代信息化的今天,这种标准赖以生存的文化情境已然消失,传统话语在当下似已处在自言自语的尴尬状态,在现实面前往往呈现出心理上的时空错位。所以,我们在回望传统时,需以现代观念和个人方式重新审视,以新的形式语言使之得以再生和重构,做到古为今用,将传统语汇转化为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从而寻求建立符合当代审美的新的图像的可能性。

我在本科学习时就读的是工艺绘画专业,这个专业的特点是各艺术门类、范式都有涉足,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接触到视觉艺术的全部历史。这种触类旁通式的将东西方绘画语言进行比较借鉴、融合互渗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创造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我对油画、漆画、壁画、版画等不同的画种也都有涉猎,潜移默化中将多种因素糅合在一起,使得图式别开生面。1997年创作的工笔画作品《欢乐今宵》可以说大体上体现了我在这方面所做的思考和尝试。


崔进 《欢乐今宵》 中国画 180cm×166cm 1997年

《欢乐今宵》直接受到《洛神赋图》和敦煌壁画《佛教经变图》的启发,同时也受到形而上画派和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试图表达梦呓般的神秘意味和现实隐喻。在构思时借鉴《洛神赋图》那种天马行空、跨越时空的自由表达和《佛教经变图》中平摊透视的空间结构的处理方式,以无中心的构图将不同的人群组合加以分割且不设主体,各种因素以超现实的手法交错重叠,显得丰富庞杂而密集,构成一个充满诗意和幻想的理想世界。画面中遨游天际的祥云瑞鸟、奇花珍禽与优雅静穆的人群;舒缓容与的仪仗队伍、纵横驰骋的戏剧人物;人兽穿行、奇异诡谲,共同营造一种富于历史底蕴和东方格调的欢乐场景,洋溢着民俗和欢愉的变奏。以诗化的距离来观照现实情境,为避免看图说话式的直白描写,对人物做泛表情化的处理,淡化了作品的文学叙事性而突出图像背后的精神意象。设色上将工笔用色和西画用色的差异以灰色调合,融色于墨产生的浅灰调丰富了色彩层次。华丽的光影中人物逐渐遁隐到画面深处,显得扑朔迷离而意味深长,以愉快的话语、异样的氛围展现梦幻与现实相凝聚的意象图景。历史与现实、神话与生活、感性与理性在这里交集,艺术幻觉与心灵感象互为交会。众生狂欢是人们对周遭生存体验的一种本能的情绪折叠,是生命中偶然呈现的诗意瞬间。以现代话语方式对“逍遥游”这类古典精神境界和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的视觉诠释和意义再造,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思性领悟,在历史隐喻中寻找到与我们的现实相关的视觉意义。

当欢乐嘉年华的狂欢喧嚷、浪漫逍遥被一层斑驳迷离的静谧色调罩染而退却之后,留存的是一份空寂落寞、惆怅迷茫的回忆。在本质上,《欢乐今宵》和《洛神赋图》有着相同的精神指向:表达人类追求超越性自由的心路历程上所有过的幻想、欢畅与痛楚,这恰为伍尔夫一语道破:“一连串的隐喻照亮了黑暗的通道,使我们能从中曲折穿行。”■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常务副院长)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