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日碰上景区免费,特意带娃来牛首山,看看这儿的人文景致,讲讲郑和下西洋的故事。”7月11日清晨7点,南京牛首山景区还没开园,检票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队,连日来的高温丝毫没有影响游客的热情。当日是第21个中国航海日,也是牛首山景区一年一度的免费开放日,两天前,5万个免费名额放出即“秒光”。
今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位于牛首山麓西南的郑和文化园,当日也是人头攒动。园里郑和塑像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万里之外的惊涛骇浪。在南京一所中学任教的陈雪在郑和墓前伫立良久,“今天一进来就直奔这里,弥补上次的遗憾。”去年免费开放日是她第一次逛牛首山,这里的建筑艺术和景区里各色非遗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当时由于时间紧张,没来得及游览郑和文化园。“郑和勇往直前的航海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品读传承。”这次的参观收获,也将成为陈雪为学生准备的重要一课。
牛首山与郑和的缘分,始于明宣德年间。这位见惯大洋浩瀚的航海家专程到牛首山,行至东峰兜率岩时,看到“下临绝壑,松涛盈耳”的奇景,深受震撼,当即决定“凌空构阁”,在险峰上捐建兜率殿。虽然郑和第七次出发后没有归航,长眠印度古里,但最终魂归牛首。
历史的珍贵,不在于封存,而在于“活化”。每年中国航海日的免费开放,已成为牛首山的标志性行动,自2016年启动以来,连续10年从未间断。牛首山还在景区融入航海元素,打造“体验式”的创新表达。
“爷爷你看,这是郑和的航线!”一走进郑和墓史料陈列馆,初二学生李毅新就像发现了“宝藏”,指着地面的郑和下西洋航行地图,兴奋地给爷爷介绍。在课堂上学过郑和的事迹后,李毅新就一直想到牛首山看看郑和墓,了解更多细节,“郑和身上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一直深深吸引我,这次参观完,感受更深了。”
牛首山景区开设的“小小航海家”研学品牌活动,让孩子们追寻郑和足迹,聆听七下西洋的壮阔史诗,自己动手绘制航海图——当稚嫩的笔触连接起南京与古里、爪哇、忽鲁谟斯……遥远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探索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撒。截至目前,“小小航海家”等课程已接待海内外团队超300批次,近5万名青少年参与其中。
今年中国航海日的主题是“绿色航海 向新图强”,这既是对郑和和平、开放、探索、担当精神的赓续,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时代升华。作为一个在矿山上修复重生的景区,牛首山如今的“顶流之姿”正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一笔。
承载着这份精神基因,牛首山景区在传承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历史的航标正从这里发出现代的回响——近两年景区年客流量均超600万人次,位列全省收费景区第二;携手敦煌研究院举办“敦煌不再遥远——从莫高窟到牛首山”数字艺术展和“丝路遗韵·千年对话——‘牛首山×敦煌’文化周”活动,让游客近距离触摸“沙漠明珠”莫高窟那永恒而神秘的脉搏;“牛首十二讲堂”上名家轮番登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藻安·金陵——牛首山福藻到首饰套装”夺得2025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持续讲好牛首山故事……
牛首山还是“科技控”,不断用最新技术为景区赋能。6月底,牛首山数字化文化展示平台“数智牛首”小程序全面焕新,依托云渲染、AR、AI等技术打造的元宇宙与知识图谱,让历史人文资源“活”起来。“牛小禅AI伴游”也全新亮相,基于AI大模型技术,结合牛首山文旅知识库、游客行为数据分析算法,实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陪伴的升级。“逛其他景区还得找地图、问工作人员,在牛首山只要打开小程序,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虽然11日景区里人潮涌动,但第一次来的游客刘艳很顺利地逛完了热门景点,对各类非遗也有了了解,“这都是‘数智牛首’的功劳。”
展望未来,牛首山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正朝着中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级文化旅游区稳步迈进,立志成为南京文旅产业功能板块的标杆,在文旅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持续书写新篇。”
当历史的航标在牛首山麓熠熠生辉,这座承载着郑和之魂的山峦,正以破云穿雾之势,呈现更壮阔的文化图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季铖 通讯员 白睿田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