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龙门邂逅江南灵山,双辉相映共展艺术对话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05 20:01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运营部



7月3日上午,“梵境双辉——龙门石窟与灵山胜境的艺术对话”展亮相无锡灵山博物馆。展览展出76件(套)龙门石窟数字复位珍品,其中包含“龙门二十品”珍贵拓本在长三角地区首次完整展出,流散海外的龙门瑰宝——北魏浮雕“皇后礼佛图”,也以数字重生的方式“出差”到灵山……


展览现场

走进展览现场,沉浸式的展览空间让游客仿若置身千年洞窟,以3D打印精妙呈现的石刻造像栩栩如生,流散海外的石刻残骸借助数字化技术复原,色彩明丽,姿态婉约,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此刻重焕生机。展览所在建筑——梵宫是灵山胜境的核心地标之一,建筑内部高耸华丽的藻井视觉与石刻造像相映成趣,构成本次展览的一大看点。

“芳华再现”与“活化新生”

众所周知,位于中原大地的龙门石窟,是享誉中外的石刻艺术瑰宝,也是我国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古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交流融合而成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承载着中华民族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追求。

从伊水之畔到太湖之滨,从洛阳龙门山到无锡灵山,根植千年的中华文明、信仰与信念绵延不息。时间拨到1994年,赵朴初先生提出“神州大地五方五佛”的理论:就中国而言,东西南北中,唯有东方缺少一尊大佛。北方有云冈大佛,中原有龙门大佛,西方有乐山大佛,南方有香港天坛大佛,如今,无锡的灵山就是东方大佛,这一下五方五佛都齐整了。


赵朴初夫妇在灵山大佛前合影

此次展览的落地,正是缘起于赵朴初先生所构建的“五方五佛”理论架构,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呈现。无锡灵山博物馆执行馆长、策展人秦伟平表示,“通过古代文物与现代艺术的并置互释,希望能让观众在时空交错中感受佛教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领略不同时代匠人与文化传承者对‘梵境’的共同追寻,进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活态传播与价值共振。”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展览呈现龙门石窟千年石刻艺术的背后,是龙门石窟研究院在数字化保护领域(激光扫描、高清摄影建档、残损虚拟复原等)的持续发力。灵山博物馆则依托前沿科技,通过数字化创新展陈手段,将原本深藏中原的千年艺术瑰宝“请”到了江南观众面前,实现了文物在当代时空中“芳华再现”与“活化新生”,为公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之旅。


展览现场

“龙门二十品”与“皇后礼佛图”

“《龙门二十品》不容错过!”展览现场,秦伟平向记者和观众们强烈推荐道,《龙门二十品》精选自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上承汉隶,下启唐楷,兼具隶楷神韵。

比如《步辇郎张元祖妻一弗氏为亡夫造像记》,以方笔为主,风格遒劲沉稳又不乏灵动。步辇郎作为管理皇帝轿子的微官,本无资格在古阳洞开龛造像,但其妻散尽家财为亡夫祈福,字短情深流传至今。还有《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是北海王元详生母高太妃为夭折的爱孙元保造弥勒像一躯,祈愿其“永脱百苦”。


《龙门二十品》精品高清拓片

《邑主仇池杨大眼造像记》也是二十品中的名品,与《始平公记》一阴刻一阳刻,为龙门魏碑“方重”典型,运笔结体以方笔为主,茂密雄强,书家赞其体势如少年偏将,气雄力健 。这些藏品背后,是北魏时期的国家大事、政治变迁、贵族生活、家族荣辱以及社会众生相,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展厅另一侧的北魏浮雕《皇后礼佛图》前,同样引来众多观众驻足。1400多年前,北魏皇家在龙门宾阳中洞的石壁上刻下了《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以其宏大的场景、流畅的线条和庄严肃穆的人物著称,堪称北魏浮雕的精品之作。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瑰宝惨遭盗凿,化为数千碎片,在混乱中颠沛流离,最终远渡重洋。


图中右为《皇后礼佛图》

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运用尖端激光扫描与高清摄影技术,针对《皇后礼佛图》,以严谨的学术考据为基石,融合数字建模、3D打印、科技考古、传统颜料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精确模拟复原。最终,这件流落异国近一个世纪的国宝,得以重获新生。展览现场,这个被数字技术1:3重现的《皇后礼佛图》“复活”亮相,让观众一饱眼福。

“剪刀、石头、布!”文旅IP组CP

展览入口处的文创陈列区好不热闹,以龙门石窟的“胜利之手毛绒挂件”、灵山大佛的“萌佑佛手挂件“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受到游客喜爱。“胜利之手”形似“剪刀”,“灵山佛手”可比拟为“布”,两尊大佛与游客相逢,形成“剪刀、石头、布”的三方阵营,遥远或抽象的文化符号由此转化为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


展览文创区

随着文旅市场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愿意为主题文创买单。据秦伟平观察,文创的主力消费群体仍旧是二十岁至四十岁的中青年群体。这个年龄段的游客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愿意为“独特性、体验性”消费。在IP运营上,灵山通过用户共创、品牌联名、活动体验等,深化游客对IP的了解、增强了对IP的粘性,获得更多的体验与附加值。

在秦伟平看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深化,未来,博物馆及文化遗产IP开发需在‘技术温度’与‘文化厚度’间寻求平衡,既要避免技术喧宾夺主,又要通过数字叙事激活文化基因,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增值。”


展览现场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除展览外,龙门石窟研究院还将与灵山博物馆在学术研究与教育资源联动(如书院论坛、讲解员培训)、跨界联名开发(如“剪刀、石头、布”文创CP开发)、沉浸式体验重构(如展览VR技术让观众“穿越”龙门造像现场)等方面展开合作。

原标题:《千年龙门邂逅江南灵山,双辉相映共展艺术对话》

栏目主编:王娜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乔梦婷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