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诚信之星”兰培文:以诚信守护非遗根脉,以创新激活文化生命力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03 08:20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运营部

新闻眼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2024年“诚信之星”,来自广西来宾市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兰培文以诚织锦、振兴乡土的事迹脱颖而出,成为该年度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全国“诚信之星”。兰培文表示:“诚信既是非遗传承的根基,更是文化自信的底色。这份荣誉,属于所有坚守传统手艺的匠人。”今天,一起聆听他以诚信守护非遗根脉、以创新激活文化生命力的奋斗故事。

视频摄制:记者 胡兆双 祝萌

他是来宾市山歌学会会长、广西山歌“王中王”;他是返乡创业带动1400余名织娘灵活就业的“中国好人”;他是“90后”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兰培文。


忻城老街一角。记者 祝萌 摄

守护根脉,开启“保种”计划

忻城是壮锦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据传,此地织锦起源于宋,明清日盛。清乾隆《庆远府志》记载:“土锦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清代诗人莫震曾作《忻城竹枝词》,描述忻城织锦盛况:“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邻鸡乍唱停梭后,又听砧声杂臼声。”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就珍藏着产自广西忻城的壮锦。

壮锦是忻城人最为自豪的传统手艺之一,也承载着兰培文美好的童年记忆。1994年4月,兰培文出生在与忻城县临近的合山市,他的姑奶是忻城当地有名的绣娘。儿时,每逢回到忻城老家,他总爱坐在姑奶的织机旁,看她边唱山歌边织壮锦、绣彩花。长大后,无论在外求学或工作,机杼声声,彩线穿梭的画面总会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兰培文毕业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回家,经营自家的养殖场——这是父母早早为他规划的人生之路。可他还是像许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2014年,他到深圳从事起医疗器械销售的工作。一年时间转眼而逝,他却未能在这份工作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正当他在犹豫新的方向时,2015年年初,在忻城经营着一家壮锦特产店的表哥梁恒源打来的一通电话,让兰培文做出了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家乡又有一位老织娘不久前过世,如今忻城从事织壮锦创业的人只剩姑奶、八太和姨妈三位,这项曾远近闻名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要不回来和我一起做壮锦?”电话那头,表哥的一番话深深触动了他,“这么好的工艺,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失。”那一刻,想要传承忻城织锦技艺的想法在兰培文心中破土萌发,两个对壮锦情有独钟的年轻人就这样一拍即合。兰培文毅然地辞去在深圳的工作,回到家乡和表哥一起创业,用身上仅有的5000元钱买了两台织机,开启了他“先保护,后传承,再发展”的“保种”计划。


在兰培文的壮锦生产基地,一排新式织机前,兰培文与织娘交流织出的壮锦成品效果。记者 祝萌 摄

磨砺成长,“六边形战士”终养成

“保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兰培文虽从小对壮族织锦技艺有所了解,但真正到实际操作时,一些技术要领、纹样设计的应用总欠火候。兰培文还记得自己织出的第一条壮锦,长约30厘米,线纹不平,画面粗糙。为学好壮族织锦技艺,他和表哥逐一拜访当地的老织娘,虚心讨教手艺。

壮锦织法之妙,妙在通经断纬。传统的忻城壮锦采用竹笼机织机,以棉线为经,丝线为纬,经过牵经、串综、穿筘、编花本、织锦等工序,可织出丰富多彩的纹样。

但织壮锦犹如“指尖跳芭蕾”,可不好织。织错一根线,只得拆了再来。这样的细活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毅力。兰培文初学织壮锦时,时常专注到废寝忘食。他在织机上“死磕”织锦的样子,被人笑称像“张飞绣花”。


兰培文介绍传统手工壮锦与现代机制壮锦的区别。记者 祝萌 摄

在传统“男耕女织”观念影响下,不少人对兰培文学壮锦这事并不看好。执着的练习,让兰培文织锦技法日渐成熟,但纹样创新又成了新难题。一开始,兰培文只是通过书刊杂志或是到乡镇四处拍照收集。有一次,他紧跟着用壮锦背带背婴儿的妇女拍照,还被误认为是拐小孩的人贩子……

这事之后,他越发意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他主动报名参加广西民族大学开设的广西染织绣传承培训班,系统地学习色彩搭配、传统工艺创新、文创设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一次次向老织娘们求教,了解纹样的创作内涵。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兰培文要将壮锦技艺发扬光大的决心,老织娘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她们将一般不轻易外传的纹样画本,以及各自织锦看家本领倾囊相授于这个“男娃仔”。“学习织壮锦的年轻人里,阿文是最有决心的,他是真心想学,也学得很认真。”忻城县民族壮锦厂厂长蒙如君面露欣慰地说。

兰培文凭借其不懈努力,熟练掌握了忻城壮锦织造技艺。2021年,他被评为忻城壮族织锦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忻城县民族壮锦厂厂长蒙如君对“90后”小伙兰培文连连称赞。记者 祝萌 摄

守正创新,古朴壮锦也时尚

入行不久,兰培文注意到,织娘们过去所织的壮锦虽然美丽,但多用于“老三件”,即被面、背带、斜挎包,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需要这样的物品。“要将壮锦技艺传承下去,必须让人们喜欢壮锦产品,用上壮锦产品。”兰培文以商业思维打开传统技艺传承之门,开始大胆创新。

他将壮锦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创作壮锦版西装、围巾、团扇、提包、高跟鞋、马面裙、笔记本……这些兼具民族特色与时尚审美的文创产品迅速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尤其在“三月三”等节庆期间,他的新品常成爆款,最引人注目的是壮锦民族娃娃系列文创产品。



壮锦民族娃娃系列文创产品。记者 祝萌 摄

兰培文告诉记者:“设计这个系列娃娃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当时只是单纯地觉得传统文化要从小娃娃抓起,没想到这款壮锦娃娃很受年轻人喜爱,在外地展出时,常常被抢购一空。”


用手工壮锦面料制作的手提包。记者 祝萌 摄


表哥梁恒源展示和兰培文共同设计的一款高端定制真皮手工壮锦包,目前已出口到欧美国家。记者 祝萌 摄


兰培文和表哥梁恒源共同创作的织造作品《忻城贡锦》,获2020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奖。记者 祝萌 摄

古老的技艺加上创新的设计,兰培文和表哥的作品在各种比赛中受到关注,中国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广西工艺美术“八桂天工奖”金奖等荣誉,被他们陆续拿下。有了好口碑,慕名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兰培文就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探索私人定制的经营模式,生产的壮锦产品远销东盟和欧美地区。

十年接力,尽显青年担当

兰培文致力传承壮锦技艺,保护壮族文化遗产的事迹,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2015年底,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位于忻城县莫氏土司衙署景区的壮族织锦技艺传承展示中心成立。在兰培文和表哥梁恒源的悉心运营下,目前,展示中心已成为当地中小学生和游客参观、体验的重要场所,成为壮锦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壮族织锦技艺传承展示中心位于忻城县东门老街里的“大夫第”,现场陈列的竹笼机,既作展示之用,也作生产之用。记者 祝萌 摄

“饭养身,歌养心”,兰培文‌从小受到家乡山歌文化熏陶,他经常到歌圩学对歌,大学一年级时就获得了自治区文联主办的山歌大赛广西歌王称号,成为为数不多的广西大学生山歌“王中王”。为进一步发扬壮锦文化,兰培文还主动协助县里策划各类文化活动,将山歌和壮锦与文旅、教育融合,开展“非遗”主题活动,开设壮锦体验班、兴趣班,授人以渔,让忻城壮锦为更多人熟知。


兰培文在忻城县实验小学开展“壮族织锦技艺”非遗传承兴趣班。受访者供图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兰培文成立公司,建立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招收了一批织娘,80多名农户加入其中。他以“壮锦产业助农”方式免费教授村民织锦,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销售壮锦产品。截至目前,已有1400余名织娘利用闲暇时间参与织锦等工作,个人年增收达1.5万元。



兰培文的工作室于2022年入选首批广西非遗形象体验店名单,现场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壮锦文创产品。记者 祝萌 摄

记者与兰培文走在忻城老街上,短短几十米,迎面遇上的几位老乡纷纷与他打招呼,他已然成为老街上的“名人”。

聊起近几年老街的变化,兰培文欣喜地说:“这里的烟火气正在慢慢恢复,许多人陆续回到老街,开起了民宿、餐饮小店,也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还能更好地照顾家里的老小。”十年间,兰培文将忻城壮锦从“压箱底的老三件”变身“国际秀场宠儿”,让外出务工的老乡在家乡有了盼头。


当地村民韦大姐返乡后,在兰培文工作室做了一名裁缝。记者 祝萌 摄

记者问起兰培文下一个十年计划,他说希望有一天《忻城竹枝词》中描绘的织锦盛景能在忻城重现,更多德才兼备的青年能同他一起,关注壮锦、热爱壮锦、宣传壮锦,真正让壮锦成为家喻户晓、承载美好的“名锦”。

广西日报社爱上非遗(有梦乡村)全媒体工作室 策划出品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