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小,我就对女儿寄予厚望,为了她的成长,倾注了无数心血。
从幼儿园开始,我便为她安排了各种课程,思维训练、识字、英语、舞蹈、绘画…到了小学,周末的兴趣班、寒暑假的学科补习班…一年到头,从未间断。
虽然女儿偶尔会有些不满,但在我的坚持和督促下,也渐渐接受了这样的生活。
低年级时,女儿的成绩确实很好,每次考试几乎都是双 100,性格也乖巧听话。
我还暗自庆幸,觉得自己对女儿的教育,初见成效,相信将来她一定会比同龄人更优秀。
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作业量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女儿便逐渐偏离轨道,不仅成绩大幅度下滑,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弱。
她总喜欢把“我不行、我不会”挂在嘴边,学习开始磨磨蹭蹭,一写作业就状况百出。一会饿了,一会渴了,一会要上厕所了,身上好像有跳蚤,一会挠挠这,一会挠挠那…
刚开始,我还挺有耐心,总鼓励她、安慰她:
“没关系的,只要咱们勤快些,比别人多下功夫,多努力,肯定没问题的。”
但现实是,越给她好脸色,她越懒散。
每天放学回家,女儿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从不主动复习和预习。
做题时,也是各种小动作:故意晃腿发出声音,拿到一道题就嚷着“不会”,如果我不讲解,她就坚决不做下一道。只要我不监督,她甚至可以两小时只写一个字……
忍无可忍,我终于爆发了,狠狠的“教育”了一番后,开启了严密的陪读模式。
每天一下班,不管我多累多忙,直接坐进她的房间,全程盯着她学习。
女儿六年级升初一那段时间的学习,全靠我在生拉硬拽,几乎每天,我都陪她学到晚上11点。
身边的朋友们劝我:
“别老盯着,得让她自己学。”
于是,我试着放手了一段时间。结果不出所料,所有科目的成绩一落千丈。
期中考试前一天,女儿突然主动说:“我该努力了。”我心里还暗自高兴,以为她终于开窍了,想着现在努力,也还来得及。
可结果,她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根本没什么行动力。成绩出来后,排名依然平平,没什么起色。
我迷茫了,到底怎样做,才能唤醒女儿的内驱力,让她主动爱上学习呢?
02
那段时间,我反复思考,也翻阅了大量关于心理学和亲子关系的书籍,才逐渐明白: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关键在于让他们对自己的努力有掌控感,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影响结果。
如果家长总是想着“逼”孩子学习,用各种奖惩手段,希望他能"乖乖听话"。
那就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孩子自己的内在动力在哪里?
事实上,孩子的成长和成年人学习新技能的过程非常相似。想要取得优秀的成果,就必须战胜天性中的懒惰。
这是一个不断拉扯、反复挣扎的过程。就像我们年初立下目标,年末总实现不了一样,享乐和懒惰是人类大脑的本能。
更何况,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违背天性、挑战本能的事情,所以才会让人抗拒。
只有当孩子真正找到内在驱动力,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
过去,为了让女儿对自己有信心,我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气,每天耐心鼓励她,甚至许下各种奖励——只要考得好,就带她出去玩,满足她一直想要的愿望。
我以为,只要不断地给予鼓励、承诺、支持,女儿就能被打动,燃起斗志。
可现实却让我失望。无论我如何劝说、如何用奖励去“诱惑”,她始终提不起劲,甚至越来越抗拒学习。
那些外在的驱动,不仅没能点燃她的动力,反而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让她对学习更加排斥。
然而,人身上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驱动力——渴望变得更优秀,没有人愿意当废物。
只要让孩子亲眼见证,自己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孩子就会有动力征服享乐和懒惰,完成下一阶段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所以,想让孩子从“被逼着学”到“主动去学”,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孩子体验到一场“货真价实”的胜利,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驱动力。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方式,用以下 3 步,轻松唤醒女儿的“自驱力”!
03
1、相信相信的力量,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在孩子身上挑毛病,担心他们这也做不好,那也不够优秀。
于是,事无巨细都要盯着、管着,生怕一放手就会出问题。
其实,这种“监督式关爱”的背后,藏着的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做不好、做不到,最终陷入自我否定,失去挑战的勇气和自信。
停止唠叨和批评,相信相信的力量,真心地相信孩子能做到,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而不是等到他们考出好成绩、拿到好名次后,才愿意认可他们的能力。
一次,在睡前的聊天中,我试探着对女儿说:
妈妈观察了你很久,发现你和别人不太一样。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东西特别快,一学就会。但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女儿睁大了眼睛,满脸惊讶地问:
“真的吗?我当然想变好!”
我微笑着点点头:
那我们试试看。你不是觉得英语难吗?那我们就定个小目标——每天记住7个单词。一年下来,你就能掌握2500个单词。到时候,想不优秀都难!
女儿听完若有所思,随后坚定地点了点头。从那天起,她开始按照计划每天背单词。
每当她完成当天的目标,我都会及时认可她:
你说到做到,这个品格非常厉害!只有20%的孩子能坚持下来,而你就是其中之一。你真的很优秀!
听到我的肯定,女儿眼里闪着光,满怀信心地说:“真的吗?我觉得我的英语真的在进步!”
那一刻,我能感觉到,她的自信正一点点被点燃,而这份自信,正是驱动她前进的力量。
2、反复失败也没关系,调整好状态,再次回来的习惯更牢固
成年人对一件事情的热情只会持续一段时间,一段时间过后,热情消退,就会进入消极期。
孩子对学习的热情也一样,尤其是学习习惯较差的孩子,刚培养起来的习惯很容易瓦解。
这时,家长要保持冷静,与孩子一起调整心态,帮助他们走出低谷,重新进入奋进状态。
女儿就是一个学习习惯不好,缺少内驱力的孩子。
初一暑假时,我费了很多心思,引导她把暑假作业分解到每一天,并在每天下午6点前完成打卡。
第1个月,她每天都坚持完成,书写认真,效果不错。
但第二个月,我带她出去玩了3天,回来后她就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写作业又开始拖拉。白天一天不写一个字,直到我们下班回家,她才拿起作业装装样子。
眼看一天快过完了,她便开始焦虑烦躁,会无故冲我们发脾气,来掩饰她对这一天虚度的难过和心虚。
了解了她的心情后,我忍住没有过问她作业完成的情况,而是先让她吃饭。
晚饭期间我们一家谈笑如常,女儿也慢慢放松下来,脸上有了笑容。饭后我问她能不能和我出去散步,顺别买她爱吃的冰激凌。
她迟疑了一下,告诉我还没有完成今天的作业,但又很想去。
我告诉女儿:
妈妈相信你是个信守承诺,说到做到的孩子。
这样我给你两个选择:要么我等你1个小时,然后我们一起出去;要么我出去买了给你吃,但今天不能去散步了。
女儿毫不犹豫就选择了第1项。我坐在她旁边看书,她奋笔疾书,兑现对自己的承诺。
1个小时后我们如愿出去散步,也吃到了美味的冰激凌。
走在路上,我对女儿说:
妈妈知道你今天其实很不想写作业,但你还是坚持完成了,战胜了懒惰,并信守了对自己的承诺,这是一种值得骄傲的品格。
不过,明天如果能早点完成作业,晚上我们就能一起去看场电影,你觉得怎么样?
女儿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中午,我就收到了她发来的作业,还有一串笑脸,不仅书写认真,比平时早了整整半天。
其实,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孩子的情绪和状态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胜利的学习体验不仅能提升学习效果,更能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和内驱力,让成长的动力来自内心,而不是外界的压力。
3、让孩子稳定的保持在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学习计划才能顺利推进
女儿上初中后,我发现,她的学习状态不再只是受注意力影响,而是被情绪主导了。
情绪好时,学习劲头十足,安排什么任务都能愉快接受并完成;情绪低落时,就会变得拖延、抗拒,甚至直接摆烂。
所以,如何引导她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成了我最关注的事情。
女儿除了作文写得不错,其他学科总有短板。英语语法学不懂,数学的最后一道应用题总卡住,语文的阅读理解丢分最多……一遇到难题,她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
有段时间,英语老师布置了一连串高难度语法题,她错得一塌糊涂,还被老师批评了。
正好那几天,她和同桌闹了点矛盾,情绪低落到谷底。
到了晚上,该背单词、练习听力时,她总是拖着不做,一提醒就推脱,最后索性借口太晚要睡觉,直接摆烂。
一天晚上,女儿躺在床上发呆,我走过去和她聊了聊。
她苦恼地说:
妈妈,我背再多单词、读再多课文也没用,语法学不会,我就是学不好英语。
我笑着问:
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那你每次英语考试为什么还能考90多分?如果不背单词、不练阅读、不写作文,能考到这个分数吗?
她愣了一下,犹豫着说:
嗯……也许还是有点用吧。但我真的不想打卡,我现在没电了,我得充充电,你别再催我了。
我笑了:
好啊,那你好好充电吧。要不要来点巧克力?(我递给她几块巧克力。)
我知道她最近迷上了一个很可爱的小女明星,便找了个话题和她聊这个明星的故事。
她很快兴奋起来,聊得眉飞色舞,之前的沮丧一扫而空。
趁着她心情好转,我顺便问了她和同桌的事,得知已经和好了,便试探着问她:“那你打算充电多久?要不放两天假,之后再开始打卡?”
女儿想了想,爽快地答应了。两天后,我只是轻轻提醒了一下,她就主动去打卡练习,状态比之前好了很多。
我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时,最好的方式不是一味催促,而是允许她短暂“充电”,给她一点时间调整。当她开心起来,一切都会变得顺畅许多。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大可不必过度焦虑。
其实,孩子长大后,很多事情是可以商量着来的。
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支持和信任,在他们迷茫、想放弃的时候,爱她、相信她、陪孩子来一场属于她们自己的“货真价实”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