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越焦虑,孩子越麻木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5-18 18:06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运营部

小时候我妈总说:“不努力,你以后就是扫大街的。”可问题是,现在扫大街的都有编制了,我却还在为“人生成绩单”,而焦虑到掉头发。

从小到大,我见过太多那种“神童速成班”里的种子选手,三岁背圆周率,五岁解勾股定理,七岁开始学奥数、做实验,结果初中还得靠补课续命,跟药罐子一样,一停就歇菜。

现实中有不少家长,把鸡娃当成信仰,把培训班当作圣经,用自己的焦虑写教材,用虚荣心打鸡血。

结果弄得,孩子不想孩子,学习不像学习。看起来拼命又努力,其实盲目而困惑;看起来赢在起跑线,其实早就跑错了方向。

可以说,灌输式补课这玩意儿,不止毁掉了孩子的童年,还磨平了他们思维的棱角。

一、智商不够,套路来凑

在有些城市,我们总能看到:

幼儿园的小朋友,做的不是手工,是量子计算模拟;小学生的周末,不是游乐园,是奥数题海;编程不再是码农的饭碗,而成了“入学敲门砖”。

其实所有的“提前学习”“超纲教学”,本质上不过是“用套路掩盖智力差异”。培训班不是培养“聪明人”,而是训练“反应快的人”。

像极了那种快枪手,打靶快,打得准,但一换战场,就不知道往哪开火。

我有个表妹,五岁那年已经能背100道数学题型。她妈一脸骄傲:“我们家孩子记忆力可好了!”

后来到了初中,老师布置了一道“鸡兔同笼”的变体题,她在草稿纸上写了一句“请先告诉我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脚”,然后就坐在教室里开始哭。

因为她没见过这种变形题,教材上没有,奥数书上没有,补课班也没讲过。

她习惯了按部就班,一脱离模板,立马宕机,像系统蓝屏一样无助又滑稽。

还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幼儿园开始补奥数,连坐公交车都拿着练习册。一年后小孩进了一所“神童班”,结果老师讲了一节“用图形理解加减法”的课,他举手发问:“老师,能不能跳过图形,直接给我公式?”

瞧瞧,这孩子不理解“为什么要思考”,他只习惯“复制答案”。这不是聪明,是程序员思维,输入输出,毫无质疑。

人家教的是数学,他却学成了表演。

二、拔苗助长是病,焦虑是主谋

很多家长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修正自己”。

小时候没学会的,现在靠孩子学;当年考砸的试卷,现在逼孩子补;别人的光鲜朋友圈,是他们永远的焦点恐惧。

于是,孩子成了情绪代偿的出口,补课成了心理安慰剂。上一个课不是为了理解知识,而是为了“别人家的孩子也在上”。

比如邻居家的娃,一年级每天晚上十点半才睡,白天耷拉着脑袋去学校。他妈却乐此不疲:“趁现在记忆力好,多学点是赚到啦。”

结果有一次,小孩在便利店看到瓶饮料,认真对老板说:“请问你能把这个价格用‘等差数列’算一遍吗?”老板没听懂,孩子当场崩溃:“连这个你都不会!我都学完了!”

回家跟他妈一说,结果被骂:“你不会给人家讲讲?”

听到这事我都无语了,你以为这是求知欲,其实是社恐加内卷。

曾有一位家长在群里发言:“我们家孩子已经背完高一课本了!”其他家长如临大敌,纷纷买来辅导书预习。

三个月后,这个孩子因为跟不上老师节奏,被劝退转班。虽说他已经习惯了自学跳级,但是老师一句“从基础讲起”,他直接原地放空,找不到北了。

结果大家才发现:

提前学≠学得好,学得快≠理解深,考得高≠活得明白。

你别说,还真是这么个理儿。

三、思维不是商品,学习不该批量生产

其实吧,补课像工业流水线,标准流程,统一配方,却忽略了孩子的“天然差异”。

有的适合刷题,有的适合发呆;有的思维缜密,有的跳脱灵光。统一加工的结果,只会出现两种产品:应试机器和抑郁患者。

因为孩子不缺知识,缺的是“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自由”。过度灌输会让思维逐渐僵化,看见陌生题型就慌,遇到变量就退缩,那怎么行呢?

比如一个上课上到癫狂的鸡娃,有天语文考试最后一道题是开放题:“请写出你最感动的一次经历。”他居然写道:“上次妈妈讲了个‘圆周率’的新公式,那一刻我感动到想哭。”

老师把试卷拍照发群:“大家看看,这不是感动,是感冒吧!”

可见这孩子,根本不知道“感动”是什么,他只会答题,不会生活。

再比如,亲戚的儿子从小补课,成绩年年第一,直到高一有次语文小组讨论让大家自由表达看法,他整整十分钟没有说话。课后问他为啥不发言,他说:“我没背到。”

他说得很委屈,因为“表达”对他来说是“被安排”的流程,而不是自发的表达。

也就是说,他不是不会说话,是不会在没给“正确答案”的场景里生存。

所以说,超前学习不是罪,但把灌输当成长路径,就是病。

因为思维的成长就像种树,不是下死力气拔,而是埋好种子,浇水施肥,等风起时自己生枝发芽。再急也不能催熟,再补也替代不了主动思考。

我不反对学习,也不反对努力。但我想说:你教孩子认字,不等于你教会他如何读懂世界;你帮孩子刷题,不等于他能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

补课如果只是为了“赢一时”,那孩子只会在未来的“慢赛道”里,越跑越累。

校对 庄武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