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学化”的解题方案是“放手”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4-29 15:05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运营部

本文转自:荆门日报

本报评论员 王茜

高校组建家长群、给家长寄成绩单、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新校规屡屡引发社会对于高校管理“中学化”的讨论。不少大学生吐槽自己被“圈养”;受访高校老师则表示,这是为解决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责任心的无奈之举。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批评与指责不胜枚举。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许多人质疑高校管理宽松。为此,各大高校各显神通,管理“中学化”的痕迹非常明显:有的高校需要早上站操、上课签到、卫生检查、晚上自习;家长可以通过绑定账号实时查看学生课表、成绩和消费记录;为旷课学生开发“家长同步预警系统”;甚至将寝室卫生评分纳入评优体系,由辅导员拍摄照片发至家长群。这些看似荒诞的管理措施,折射出高等教育理念的迷失。

高等教育不是基础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社会化的关键过渡期。学校和家庭都需要在日常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从社会层面来看,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因为被过度保护,导致许多人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与时间管理能力。这需要家校共育,但绝不是“圈养”。对家长来说,要明白一个常识,真正的关爱不是无微不至地控制,而是适时地放手;对学校来说,也要清楚一点,高校不是托管所,教师也不是保姆,不应过度干预,而应给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成长空间。步入大学校园,青少年逐渐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如参与社会活动、准备未来职业规划等。当高校把大学生当中学生一样管理时,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学习自我管理的机会,绝非治本之策。

面对大学“中学化”,除了要求高校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出发,调整管理思维,尊重学生的权利外,还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做出转变。我国基础教育中,部分中小学当前也面临如何放手的困境,学校对学生实行“圈养”管理,主要原因除了追求提高考试分数、升学率之外,也是为了应对“问责压力”。由于学生只要在校内发生安全事故,就要追究学校责任,因此,学校就尽量取消有安全风险的户外活动,甚至要求课间十分钟不出教室。如此“圈养”大大阻碍了孩子们成长的脚步,不得不引起重视。

“育人”才是教育的本质,无论何时,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能力,大学更应如此。家长和学校应“为爱放手”,做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实践锻炼中成长。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应对,才能拥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拓荒牛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