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乌龙事件:原本打算荒漠建造电厂,却意外获得一个牧场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2-19 08:16
数字乡村-村CBD、村BD - 供应链部

在我国西北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漠,那里每天都狂风肆虐、荒凉无比,找不出一点动物活动的迹象。

但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居然发生了中国最大的乌龙事件。

原本是计划在这广阔平坦的戈壁滩上,建造一座大型的光伏发电厂,利用光照转化为电能满足百姓们的生活需求。

结果建造到最后,居然阴差阳错的收获了一座巨大的天然牧场,当地牧民都忍不住直呼奇迹。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内容图片

新能源入驻塔拉滩

十几年前,提起塔拉滩,可能只有附近的牧民才知道这地方。

这里平均海拔超过三千米,一年到头雨水稀少,土地干燥得裂开大口子,风一吹就卷起漫天沙尘。

常年积累的荒漠化,让这里几乎成了“人类禁区”,没水、没电、没生命,连鸟儿都懒得多停留。

内容图片

2009年,国家启动新能源项目,塔拉滩的命运迎来了转折点。

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因为“什么都没有”,反而成了开发光伏发电的最佳选址。

平坦的地势和丰富的日照资源,使得这里成为理想的“天然太阳能工厂”。

内容图片

最初的项目规划非常谨慎,仅仅覆盖了70平方公里的区域。

然而当第一批光伏板正式并网发电后,数据让人眼前一亮——发电效率远超预期,整个项目很快引起了全国关注。

企业蜂拥而至,塔拉滩开始了它的“扩张之路”,短短十年,光伏电站的覆盖面积从70平方公里扩展到600多平方公里,几乎赶上新加坡的国土面积。

内容图片

不过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荒漠气候恶劣,风沙侵蚀严重,刚安装好的光伏板经常被沙尘覆盖,这样不仅损伤光伏板还影响发电效率。

面对这种情况,项目团队决定“见缝插针”,通过撒播草籽来固沙。

为了让草籽存活,他们从黄河引水灌溉,甚至还在夜间清洗光伏板,让水分自然渗入土壤。

内容图片

这些草籽的出现,原本只是为了保护设备,没想到它们带来的效果远远超出预期。

最初只是零星的绿点,渐渐地草丛开始连成片,塔拉滩变绿了。

风沙减弱了,空气湿润了,连周围的温度都发生了细微变化,荒漠中的这片“光伏海洋”,慢慢成为了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

内容图片

发电牧羊两不误

随着草场的逐渐成型,塔拉滩迎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草长得太快了。

原本播撒草籽是为了固沙,但草一旦成活,就像开启了“野蛮生长”模式,几乎没法控制。

短短几年时间,草地已经覆盖了光伏板的底部,草长得过于茂密,直接影响了太阳能板的光电转化效率。

内容图片

更要命的是,这些茂密的草还带来了潜在的火灾隐患。

干燥的环境里,如果草地管理不当,一旦发生火情后果不堪设想。

而人工除草又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负担——600多平方公里的草场,想要靠人力清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内容图片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牧民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牧民们看着这些茂盛的草地,不禁心生感慨:“这么多草,简直就是羊的天堂啊!”

他们提议既然人工除草难度这么大,何不让羊群来帮忙?这个看似简单的办法,瞬间点醒了所有人。

内容图片

于是“板上发电、板下长草、草上放羊”的生态转型悄然开始。

一片片草地迎来了第一批“除草工”——塔拉滩的羊群,这些羊群以极快的速度清理掉了茂盛的草叶,却没有破坏草根结构。

草根牢牢抓住地表土壤,不仅继续发挥固沙作用,还能在雨季重新生长,形成良性循环。

内容图片

与此同时羊群的活动还带来了意外的生态效益,它们的粪便成为草地天然的肥料,进一步促进了植被生长。

而光伏板遮挡烈日,保护草地不被晒死,双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

板上发电板下养羊

随着放牧模式的逐步推广,“光伏羊”应运而生,这些羊群不仅是牧民们的宝贝,更成了光伏园区的生态守护者。

内容图片

为了让羊群活动更自由,光伏板的安装高度从50厘米提高到120厘米,留出足够的空间供羊群穿梭吃草。

羊粪肥沃了土壤,草地更加郁郁葱葱,而草地的存在又进一步减少了风沙侵蚀。

塔拉滩的生态系统逐渐形成了一种“板上发电、板下养羊”的良性循环。

内容图片

对于当地牧民来说,光伏园区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羊群的饲料问题,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园区内的光伏板清洗、草地管理、设备维护等工作岗位,大多优先雇佣周边居民。

他们既能放牧,又能挣钱,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内容图片

如今塔拉滩的“光伏羊”不仅是一个生态实验的成功案例,更成了全国新能源与农业结合的典范。

这种模式被广泛推广到其他地区,让更多的荒漠通过生态循环焕发出生机。

无心插柳柳成荫

像塔拉滩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的例子并不少见,青海龙羊峡曾经也闹过这样的“乌龙”。

内容图片

海龙羊峡这片高原深处的水库,原本只是中国西北重要的水力发电基地。

但季节性水流变化让电力供应时常不稳定,夏季发电充足,冬季却供不应求。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工程师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水库上方“种太阳”。

内容图片

于是龙羊峡的“水光互补”项目启动了,在浩瀚的水面上,铺设起密密麻麻的光伏板。

这些光伏板吸收阳光,为电网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弥补水电的不足。

然而这个项目带来的“意外收获”却让所有人惊喜不已。

内容图片

光伏板遮住了水面部分阳光,水温降低,蒸发量减少。

水库的水位更稳定了,而冷却后的水体环境也变得更加适宜鱼类繁殖,鱼的数量大幅增加。

如今龙羊峡的水光互补基地,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发电站之一,还成为环保和新能源完美结合的典范。

内容图片

参考资料:塔拉滩上“种太阳” 青海日报

新华鲜报|高峡出平湖!看“万里黄河第一坝”新变化! 新华社新媒体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