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服务中心

从外卖“霸主”到赔本超120亿,这场外卖大战,美团该如何存活

2025-10-18 11:35:30

最近点外卖时,你会不会遇到美团的“0元奶茶券”刚弹出来,京东的“满15减14”又跳了出来,连淘宝都带着“闪购即时达”凑热闹,几块钱就能搞定一顿饭,这“羊毛”看着好像永远薅不完。

以前提起外卖,大家默认“美团说了算”,可2025年才过一半,风向就变了,美团第二季度净利润直接从百亿级跌到14.9亿,近乎腰斩再腰斩,京东、阿里揣着几百亿补贴冲进来,硬生生把“一家独大”搅成了“三国杀”。那么,我们现在薅的“羊毛”,会不会最后要自己买单?

格局被颠覆

谁都没料到,2025年外卖市场的转折点,会是京东4月那场“突袭”。在这之前,美团手里握着近70%的市场份额,不管是消费者点外卖、商家想多接单,还是骑手找活干,几乎都绕不开它。可京东带着“百亿补贴”闯进本地生活后,局面一下子就乱了。

京东的动作特别直接,上来就砸钱搞补贴,效果也快,外卖单日订单峰值直接冲过2500万单,新业务收入涨了快两倍。

但这成绩是靠钱堆出来的,三个月花了270亿营销费,新业务光亏损就有147亿,就算这样,也硬是从美团手里抢了块市场。这边美团还没稳住,阿里又带着“淘宝闪购”杀了进来。

阿里本来就有庞大的电商用户群,一入局就从订单量上超过了美团,更让美团着急的是,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从73%直接掉到44.1%,这还是美团当龙头这么多年,第一次在市占率上被人超过。现在的外卖市场早不是“美团vs饿了么”的老样子了,而是美团、京东、阿里各占一方的“三国杀”。

美团靠多年攒下的商户和骑手网络,算是“地头蛇”,阿里有钱有用户,敢试各种新玩法,占了“天时”。京东虽然钱没阿里多,但作为最早的“搅局者”,也攒了些商家和骑手的认可,勉强占了“人和”。只不过这三家看着热闹,其实都在硬扛巨额成本,谁也不敢先松劲。

美团的至暗时刻

这场大战里,最难受的要数美团。翻它2025年Q2的财报,反差特别明显,营收918.4亿,比去年同期涨了11.7%,看着还在增长,但调整后净利润只剩14.9亿,同比跌了89%,远低于市场预期的98.5亿。

要知道,去年同期美团净利润还有136亿,上一季度也有109亿,就三个月时间,利润直接从“百亿梯队”掉到“十亿级别”,这种下滑速度,在美团发展史上几乎没见过。

利润跌这么狠,核心原因就是“烧钱补贴”。为了扛住京东和阿里的冲击,美团在本地生活和外卖业务上的营销开支涨了51.8%,三个月花了225亿,平均每天要烧2.5亿,这些钱大多用来发用户红包、补商家,目的就是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可问题在于,本地商业本来是美团的“现金牛”,过去贡献了七成以上的营收,几乎所有利润都靠它。

现在这个“现金牛”被迫不断输血,其他业务又顶不上来,利润下滑自然就成了必然。而且,美团以前能牢牢控制价格体系,现在却不行了,只要稍微少补点钱,有些商户的订单量、客单价就跟着降,骑手也成了争抢的香饽饽。

以前美团对骑手管理有绝对话语权,现在京东、阿里也在抢人,美团只能赶紧调整策略,2025年底前要全面取消众包骑手的超时罚款,改用得分体系替代扣分,还升级了防疲劳措施。明眼人都懂,这不是单纯改善福利,是美团为了保住配送网络这条“生命线”,不得不做的求生办法。

烧钱的真相

可能有人会问,京东、阿里明明知道做外卖不赚钱,甚至会巨亏,为啥还要往里冲?其实他们真正盯着的,不是外卖那点利润,而是外卖背后的“高频流量”。外卖是用户每天都会打开的APP,早上点杯咖啡,中午点份工作餐,晚上可能还买点水果零食,这种“天天用”的场景,能让APP打开率和使用时长都大幅提升。

对京东来说,主站用户大多是“计划性消费”,比如买家电、日用品,很少会天天打开APP,而外卖能帮它拉新用户,还能带动商超、医药这些即时零售业务。

阿里则想让大家养成“逛淘宝时顺便点外卖”的习惯,用电商的低价优势结合即时配送,搞出不一样的竞争力。说白了,这场外卖大战,本质上是零售行业的“流量争夺战”,谁能抓住外卖这个入口,谁就能在未来的本地生活竞争中占上风。但这场战争的代价实在太大,京东Q2新业务亏了147亿,集团整体利润从去年同期的105亿变成亏损9亿。

阿里虽然还没发Q2财报,但业内估算,截至6月它在外卖和闪购上的投入已经超100亿,预计整个季度会翻倍到200亿,美团更不用说,利润跌了89%,还得继续砸钱应对。资本市场也不买账,美团、阿里股价跟着跌,市值加起来蒸发了2500多亿港元,做空机构还盯着美团猛冲,短短25天,卖空股数涨了195%。

薅羊毛的尽头

看到这儿,你可能觉得只要巨头还在烧钱,我们就能一直薅“羊毛”,但事实可能没这么简单。短期来看,消费者确实能吃到低价外卖,但时间长了,整个行业都会受影响。

商家已经开始“扛不住”了,南京有个餐馆老板算过账,一份原价30元的外卖,平台补贴后他最后只能拿到12.6元,扣掉食材、包装、人工和房租,每卖一份就要倒亏2.4元。

为了活下去,有些商家只能降低食材标准,用预制菜代替现炒,菜品分量也悄悄减少,最后受影响的还是我们吃的东西。骑手也不好过,为了多跑几单赚补贴,一天要换好几次电动车电池,鼓包的电池就像车座下的“定时炸弹”,等补贴退了,每单配送费又从5元降到3.8元到4.2元,之前承诺的收益根本没兑现。

其实一个健康的外卖行业,既不是靠“垄断”撑着,也不是靠“烧钱”维持,而是需要公平竞争下的多方共赢。

我们能吃到性价比高的放心饭,商家能有合理的利润,骑手能拿到有保障的收入、得到尊重。现在的“三国杀”可能只是暂时的混乱,等以后补贴退了,真正的竞争会转向服务好不好、运营效率高不高、生态协同顺不顺畅,谁能先找到这样的可持续模式,谁才是真赢家。

我们作为消费者,除了享受当下的便利,更该期待一个能长久良性发展的外卖生态。毕竟没人希望,今天薅的“羊毛”,明天要变成自己买单的“代价”。

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15810535051
  •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