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在兰芷中邂逅楚辞的千年芬芳

2025-08-02 16:03:16

当屈子行吟泽畔,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将草木铸入诗魂时,他或许未曾想到,两千三百年后,94种香草会在宣纸上以笔墨为骨、科学为魂,重获新生。

《风吹兰芷 芳华如故——楚辞草木画谱》(以下简称《画谱》)正是这样一部跨越文学、艺术与科学的跨界之作。

笔墨丹青:写意画中的香草精神图腾

《画谱》的艺术性首先体现在画家对传统绘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四位画家以没骨画法为基,弃勾勒而重晕染,让兰芷荃蕙在宣纸上“以形写神”——木兰以木笔状花苞搭配“朝饮木兰之坠露”的诗句,花瓣的勾勒与水墨皴擦恰似诗人高洁品性的外化;兰草的叶片含着朝露般的湿润,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千年诗魂的低语。这种技法既延续了中国古代以图释典的传统,又融入当代审美,呈现了“以形传意”的基调。

在以上艺术框架下,画家进一步拓展了楚辞草木的视觉表达——将植物学知识融入绘画。“留夷”(芍药)以朱砂点染花心,花瓣脉络严格遵循毛茛科植物的解剖特征,色彩运用却借鉴了楚辞“纫秋兰以为佩”的意象联想。朱砂的浓丽色泽与水墨渐变的花瓣边缘形成共振,让科学精准与艺术浪漫在宣纸上达成统一,恰似“每一朵花都在吟唱”,使千年典籍中的草木精灵在当代笔墨中重获新生。

草木考据:科学视角下的文学符号解码

《画谱》的科普性建立在作者团队历时五年的系统性考证之上。通过文献稽考、野外调查与标本比对,建立了完整的楚辞植物数据库:将“江离”精准考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留夷”确认为毛茛科芍药,甚至对“三秀”(灵芝)的菌盖形态、生长环境都进行了植物学标注。这种考据并非简单的物种对应,而是从“文理艺”三重维度解构草木——如“木兰”旁,既引用《离骚》诗句,又标注其现代学名Magnolia denudata,让文学意象与科学认知形成闭环。

书中的“植物知识鉴赏”板块堪称跨界典范:每幅画作旁均配有植物学解说,从形态特征(如灵芝“子实体一年生,菌盖木栓质”)到文化渊源(如“古人视灵芝为瑞草”),再到现代应用(“入药、泡茶”),形成“诗-画-科学”的三维阐释。这种呈现方式打破了传统画谱的艺术单一性,正如植物学教授观展时所言:“让《楚辞》草木从文学符号变成了可知可感的生命体。”

余韵悠长:从典籍到当代的文化基因激活

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画家笔下94幅画作的艺术呈现,更在于其开创的“文理艺融合”模式——当绘画团队与植物学团队、楚辞学家联手,当没骨画法与科学考据碰撞,传统文化便不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命载体。

那些曾在屈子诗中“寂寞生长”的草木,终于在画家的墨色与湖南农大团队的数据浇灌下,于当代土壤中绽放出新的芬芳。而每位翻开《画谱》的读者,都能在某幅画前遇见那个手执香草的诗人——这或许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以草木为引,让千年前的诗意,永远生长在今人的心灵沃土中。

(本文作者:付炼,女,80后,热爱写作,已在《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报》《中国兵工报》《国防科技工业》《湘潭文学》《清远日报》《湘潭日报》等发表作品多篇,现就职于江麓集团。本文有删改)


《风吹兰芷 芳华如故:楚辞草木画谱》

彭晓英 陈湘/主编 马溆阳 胡璇 何飞鸿 许若炜/绘

ISBN:9787514625158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定价:78.00元

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15810535051
  •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西大街技术转移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