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希姆·勒夫现在不幸福。任何一个主教练在球队领先4球的情况下被人扳平比分都不会幸福。
很多球迷数着勒夫怂的次数。从2008年欧洲杯到2010年世界杯,再到2012年的欧洲杯,勒夫的球队总是在最开始就华丽夺目,但不约而同地,他的球队又会在最关键的某个时刻变得畏手畏脚草草收场。华丽,总是让人愉悦,并充满幻想,而失败,则让人懊恼,并追忆往昔。勒夫的每次失败,在技战术层面的检讨之后,总会被冠以"软蛋"的帽子,或许不都符合实情,但这肯定是德国足球最重的罪责--铁血、纪律、逆转、刚强、不屈,对着这些德国足球祠堂里的精神灵牌,乔希姆·勒夫,颤抖了吗?
但就我个人看来,将德国足球偶尔发作的"软蛋病"全部归咎于勒夫肯定不对。勒夫个人气质相对中性不错,德国队目前的打法技巧有余铁血不足的确很大程度是由勒夫一手塑造。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德国足球整个大环境才是决定德国队气质的根本土壤。拜仁过去几年两进欧冠决赛,结果都是功亏一篑,而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的HOLD不住,是不是和德国国家队某些时刻的溃败有些神似?
整个事情的起源,是德国人在2000年欧洲杯的完败。从那一届大赛后,德国青训体系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向。德国式的硬朗、铁血、意志足球逐渐引入了更多技术化灵巧性的改进。而在其后数年,随着国籍制度的变更,德国足球也顺而吸收了更多的移民后裔。因为前者,拉姆成为了德国队的队长,格策成了获得赞誉最多的德国天才;因为后者,我们看到了厄齐尔、赫迪拉和博阿滕。只是同时,我们再也看不到新马特乌斯、新埃芬博格、新卡恩。
这是德国足球在下的很大一盘棋,转变的得失,哪能在10来年就做出最终的结论?好在德国足球人已经看到了相应的问题,比如萨默尔在足协任职的时候就明确提出过,未来的德国青训应加强意志品质。所以,较为公允的看法应该是,勒夫本人也是德国足球技术化改革的一个产物,他和克洛普、斯洛姆卡、图赫尔等人一样,都是新派德国足球理论和实践在教练中的先行者。他不应该对目前德国队间歇性的犯病负上全责。
这场4比4之后,瑞典教练哈姆伦承认,他在中场休息时对瑞典的队员说过,"我们没机会赢了"。但他的沮丧和认输没有传染瑞典队员。伊布的第一个进球点燃了瑞典人的血性。反过来,勒夫在中场时则提醒过德国队员,让他们保持警醒。结果,厄齐尔下半场10分钟将比分改成4比0后,德国球员们以为比赛就此结束了。这是一个说明,主教练对场上的风云突变很多时候真的无能为力。在瑞典人扳回两球的时候,德国人最需要的不是勒夫在球场边的呐喊和暴跳如雷,其实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马特乌斯或者埃芬博格,指挥并影响身边的队友重新回到比赛的状态。只可惜,拉姆不是马特乌斯,小猪也不是埃芬博格。
1986年欧洲杯决赛上帮助德国人绝杀逆转捷克的比尔霍夫现下正是德国队的领队,在4比4后,他说,小伙子们一定能从这场比赛中学到很多。其实,这话何尝不能用于勒夫?何尝不能用于德国足球?勒夫和德国足协的合同在2014世界杯后到期,彼时,他进入国家队正好10年。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巴西世界杯将是勒夫和新式德国足球的一次期终考试。
能否在美妙的同时保持足够的坚韧和意志?未来的一年多,勒夫必须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球队精神内核的塑造。我希望两年后的夏天,勒夫会觉得自己幸福,因为他完成了足球界最艰难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