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加剧贫富差距 工人生活拮据
作者:董文秀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12-09-28 11:42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工人大多来自过去的自耕农、手工工人和工匠。在此之前,他们基本上过着田园生活,按照农业生产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业革命发生后,大规模圈地运动、大机器生产打破了农业社会的宁静,往昔的男耕女织生活难以为继,工人的生活开始发生很大改变。  

 

 

  当时,英国工人的日常主食是土豆和面包,在困难时则代之以芜菁。肉类、鱼类、蛋类的消费都很少,只是偶尔食用一点咸肉或鲜肉。19世纪30年代,吃肉是富人才能享受到的奢侈生活,工人只有在星期天才可能吃到一点肉。鱼的消费则更是少得可怜,在这一时期,鱼仍被视为奢侈品。工资比较高的纺细纱工人偶尔会买一些鱼,但也并不多。工人家庭食物的质量通常很差,“蔬菜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又瘦又陈又硬,都是老牲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有的家庭甚至根本没有足够的东西吃,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满足最基本生理需求的饮食尚且如此,工人的穿着就更糟糕了。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写道:“用来做衣服的料子都是非常不合适的,无论是在女人的衣橱里或男人的衣橱里,都几乎根本没有亚麻布和毛织品,只有棉织品。衬衫是用漂白布或是杂色的印花布做的,女人的衣服大部分也是印花布做的,毛织品的裙子很少能在晒衣服的绳子上看到。男人们大都穿着粗布及其他粗棉织品做的裤子和同样的料子做的上衣或夹克。”贫穷工人家庭一般都没有专门给孩子买或做的衣服,孩子们的衣服要么是用大人废弃的衣服裁剪而成的,要么是哥哥姐姐们曾经穿过的旧衣服。孩子们在外面玩耍或去上学之时经常赤脚,根本没有鞋子穿。用衣衫褴褛这个词来形容贫穷工人的孩子,是最合适不过的。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的环境明显恶化,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是环境恶化、居住拥挤的主要原因。从工业区多数劳动居民的家居中,可以看到几乎原始的生活痕迹。这些房子污秽不堪,没有像样的家具。仅有的一点家具,往往也是最粗糙、最普通的,而且经常是残缺不全的。在一些较大的城市中,工人居住的拥挤程度和住房的低劣情况令人触目惊心。在利物浦市,全市人口中有五分之一即45000多人,居住在狭窄、阴暗、潮湿、空气不流通的地下室里。著名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也是如此,市内有两万人居住在地下室里面。在曼彻斯特的郊区,也有两三万人生活在地下室。即是说,在整个曼彻斯特,居住在地下室的人达到了四五万之多。


  工业革命时期,饮酒是工人闲暇之时最主要的娱乐活动。据统计,70%的工人晚上都是在酒馆中度过。艾利生郡长说:在格拉斯哥,每个星期六晚上,至少有3万个工人喝得烂醉。在这个城市里,1830年,每十二幢房子中就有一家酒馆,而在1840年,每十幢房子中就有一家酒馆。在其他大城市,情形也几乎相同。酗酒这个习惯在工人居住区中流行到了惊人的地步。仅在曼彻斯特市,至少有将近一千间小酒店、啤酒店和杜松子酒窖, 90%左右的顾客都是工人。统计表明:工人阶层用在酒上的开支占其收入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有些家庭甚至要把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收入用在饮酒上。酗酒严重影响了工人的家庭关系。

 

  总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传统的社会关系,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分化,贫富差距迅速加大。尽管学术界对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存在不同看法,但是,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工人普遍处于贫苦状态,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当时,英国工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说非常悲惨,食物、衣着严重匮乏,居住和卫生条件极其糟糕。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促使英国工人的政治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开始思考导致自己贫穷的社会根源,致力于通过政治途径改善他们的待遇,迅速成为英国社会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直到19世纪后半叶,在工人和有识之士的共同斗争下,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和工作条件才逐渐有所改善。

 

阅读 (19) 评论 (0) 分享 (0)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董文秀推荐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