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式园林秩序 理解古典文人造园意趣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27 08:38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里斯本

园林是中国城市中的一种主流景观,在社交媒体上一搜,适合纳入行程打卡的园林总是会跳出来。自从读到新书《中式园林的秩序》后,我和身边的不少朋友聊天,大家都提到有兴致遍访各地园林。但是,除了少许超级发烧友,大多数人对园林为什么值得逛,说不出所以然来。园林是中国重要的国粹,置身知名园林,我们心中会升起一种崇高感,揭示园林的“秩序”,正好满足爱好者的刚需。

中西对照式思考

园林研究是显学,无论是在建筑学范畴内,还是在文化、艺术领域里,每年都能看到一些普及著作和研究专著。这种热度,一方面是因为园林蕴藏的空间人文信息相当丰富,未解之谜不少,吸引人们不断投身于园林研究;另一方面,园林研究自带强烈的现实感,各地的园林纷纷被纳入保护建筑,成为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修缮、活态运营,接受人们的参观体验、审视和评述,也在不断创造值得诠释的新问题。

美学家朱良志教授钟情于研究园林几十年,他以《中式园林的秩序》作为一套完整的审美成果,给读者们传达理解园林的逻辑,颇有深意。书中配了这么多园林现场的彩色照片,意图非常明显,是要立足于当下,在人们不断自发走入园林的时候,提供一次思想上的导览。

这样一次信息量极大的导览,其所在的历史时刻值得我们关注。作者在书中着重强调,中式园林与西式园林彼此眺望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很多误区。中式园林遵循自己的秩序,这种秩序自然根植于中国文人阶层的美学土壤,这一切没必要按照西式美学去打量评判。在当今全球化的新格局下,这也是一种“讲好中国故事”的尝试,更理性地从世界文化变迁的态势中,提出中国文化的叙事。

书中提到,伟大的中国建筑师童寯在《东南园墅》一书中说过:“中国园林必不见有边界分明、修剪齐整之草坪,因其仅对奶牛颇具诱惑,实难打动人类心智。”在《论园》中,童寯提到,“虽师法自然,但中国园林绝不等同于植物园。显而易见的是没有人工修剪的草地,这种草地对母牛具有诱惑力,却几乎不能引起有智人类的兴趣。高高的柏树排成大道,被修剪的黄杨形同鸟兽,受控的泉水射向定高。用王尔德的话说,这一切似乎是‘大自然的两笔’。尽管如此,西方园林从未成功地消除其荒漠气息。”

童寯的“草地母牛”笑谈诞生于大约100年前。当时,他与梁思成、林徽因、庄俊、范文照、赵深、陈植等一代海外归来的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师,集体展开了思考和实践。他们在国际上见过世面、在中国本土也广泛开展了调查,在话语转变的时期,思考怎样比较中西方建筑,建立中国建筑理论框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文素质提升。园林,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引导我们思考历史与现在、中国与世界、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从秩序到细节

在全书之初,作者言简意赅地提出了观点,点明中西园林比较的关键在于秩序。书中写道:“欧洲园林和中式园林营造方式不同,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西方喜欢人改造自然,中国人喜欢尊重自然,由此产生不同的秩序,西方园林表达着人的理性秩序,中国园林展现出“美丽的无秩序”,“因为自然是园林营造的根本尺度”。

中式园林讲究“藏”,把人为痕迹藏在自然之下,这是因为造园者不一样,西方园林多是建筑学家造园,中式园林多是画家造园。从这里开始,朱良志教授十分擅长的解读古画的智慧,便自然地引入到了对中式园林美学的分析中来。他一边解读画家们的美学追求如何体现为园林,比如他们怎样用石头、植物等素材,在真实三维世界里“作画”,一边谈有史以来这么多画家为何采取具体的设计手法,每一步必有其想实现的审美效果。

正如书中所说的,“园林虽多建在城市,造园者想让你领略的却是乡野趣味,让人从喧嚣中走出,在那优雅宁静的处所,静静体味世界的意味和节奏。”现在的园林多已被高度发达的城市社区所包围,当我们走进园林,也常看见假山背后的高层写字楼。但恰恰是园林的存在,城市人得以在水泥森林中拥有一方乡野静雅。

书中六章,作者在首尾两章主要讨论中国古人造园的使命感与意义问题,中间四章具体讲中式园林怎么设计建造。作者在全书首尾设计了对应的关系,开头提出“走出‘文明荒漠’”的中式造园使命感,结尾以“走出象征沙漠”为呼应。

全书中间四章《无序中的秩序》《借景胜于造景的营建方略》《超越视觉的空间原则》《天地视角下的居所》,会让对建筑学有涉猎、园林知识积累较多的人有共鸣。比如中式园林的造景传统,“造景与借景”“曲径通幽”“虚与实”皆为经典手法。通过设计曲折徘徊的路线,中式园林擅长在小地方做大文章,让你觉得这块地方其乐无穷,自然沉浸其中。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假山堆叠、亭台设置等一系列手法,可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观察位置,再结合光影变幻、花鸟鱼虫,男女老少都能看个不亦乐乎。

当代回响

摄取园林知识,有一件最为难的事情,就是我们当代普通人很难代入古代文人的人格,只能站在现在的位置去思考。进入园林时,掏20元买门票,在里面逛个把小时,建立整体的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当代普通人的社会处境与古代的园主相差甚远,很难有条件拥有或建造园林,古代文人物质和文化条件充裕,有人甚至喜欢斥巨资,克服山高路远水深,买稀有材料回来用。在仰望和想象之外,理解造园者的做法,主要是会帮助我们更真切地体验园林。理解他们的精神意图,则可能使我们多一重反观自身的视角。

朱良志在本书尾声处提到,园林的情趣是一种“将世界种活的精神”,山水风月,花鸟虫鱼,“情”将这些元素联系在一起。谁能把握住这样的“情”,就像是率先解锁了造园者千百年前画下的密码,看到他的样子,看到他一生的热望和不甘。

人生寻找意义感是十足重要的。园林给我们带来的情趣和情感上的冲击,使我们脑海中模拟出不同的图景,让我们感受到他人对文化的理解。去年,我陪好友再访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当时,贝聿铭的大规模展览在上海举办,热闹非凡,展厅水泄不通,挤不到展柜边,看不清贝聿铭的设计图。在他的代表作苏州博物馆,虽然打卡点也总是游客密密麻麻,但毕竟站在水边,可以看到怀有他梦想和乡情的倒影。我们由此可以感受到,贝聿铭对苏州园林文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处境,是有深刻思考的。

在苏州市吴江区的垂虹景区,有一座有着920年历史的垂虹古桥。2007年这里建成了计成纪念馆,以纪念出生在吴江的明代造园大师、《园冶》的作者计成。这座纪念馆旁边,有一位知名的当代建筑师设计了一座带有一些园林风格的婚姻登记处。古塔、古桥、古城墙、古河道,与造园大师的纪念空间、新人们宣誓的地方,就这样汇成一幅新景。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回响,在不断变迁的环境中,还会吸引到源源不断的智慧。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