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敏:展露创作天才和商业天赋,少年金庸曾编著一本“小升初”教材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27 06:06
资质办理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

天还没有亮透,我穿过碧湖镇交错的街巷,寻找藏身于民居深处的广福寺。这时,《沧海一声笑》的歌声远远传来,击碎了清晨的静谧。转角处,一方宽阔广场豁然铺开——音响立在地上,歌声回荡,一群身着白色练功服的老者正凝神打太极。

一曲毕,在老者们休息期间,我凑上去打探抗战期间浙江省立联合高中、联合初中在此办学的轶事。一个退休教师向我打开了话匣子,大致还原了那段烽火中的艰难岁月。

“您知道金庸先生曾在这里求学、生活过吗?”我追问。“你说的是那位写武侠小说的大作家金庸?”老教师眼中闪过一丝疑惑。见我点头,众人面面相觑,满是不可思议。我指向眼前的广福寺与不远处的龙子庙:“先生就是在这里读的初中和高一。”



1939年6月,金庸先生(后排右一)初中毕业照,摄影于浙江丽水碧湖镇

广福寺的大门已经敞开,我跟着香客的脚步跨进大雄宝殿,梁架、牛腿、雕花、柱础都是老物件,它们目睹了一代宗师在这里生活学习的点滴。可是,在哪里才能找到金庸的身影呢?

时光回溯至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金庸家乡海宁迅速沦陷。金庸随着就读的嘉兴中学南迁至浙西南腹地的丽水县(今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次年暑期,浙江省政府将迁至此处的7所学校合并,成立“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金庸进入初中部就读。校舍分散在广福寺、龙子庙、沈氏宗祠等地,教室是简陋的佛殿,宿舍是草棚,还要时不时躲避日机轰炸,但大家毫无怨言,在抗战的烽火中,教育救国并未中断。

彼时,教材奇缺,金庸瞅准时机,与同学合作出版了一本“小升初”教材——《献给投考初中者》,这是他人生当中第一本编著出版的书籍。一经出版就打开了市场,畅销到周边省份,为金庸掘到了文字创收的第一桶金。侠义心肠的金庸作出了一个决定,将挣得的稿费资助家人和困难同学,一批受其帮助的同学得以继续求学。这一年,金庸才15岁,已显出了无与伦比的创作天才和极为老到的商业天赋。


广福寺是金庸高一时的生物、化学、物理教室与实验室

与此同时,金庸在碧湖开始了创作生涯,其中两篇令他终生难忘。一篇是高一时所写的《虬髯客传的考证和欣赏》,文章发表在学校的壁报上。想不到,引发了全校师生的热议,就连研究元曲的大家、高三国文老师钱南扬也为少年金庸的学识与见解所折服,对他的思想和文笔赞不绝口。金庸后来坦言,这是在碧湖求学时代深以为喜的一件事。

《虬髯客传》是中国早期武侠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了隋末奇士李靖与追求自由的红拂女之间的爱情,着墨于虬髯客的侠肝义胆,爱恨、奇遇、逃亡、悬疑、功成等诸多武侠小说要素交织在一起,侠义精神始终贯穿全篇。历史上,关于其作者的争论一直没有休止。金庸在文中旁征博引,层层考证,得出与主流学界一致的观点——作者为唐末五代著名文学家、道教宗师杜光庭。不仅于此,他将其誉为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并明确提出杜光庭是武侠小说鼻祖的观点。

这部充满家国情怀、行侠仗义的小说,深深触动了少年金庸,一度成为学习范本,对他今后武侠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光庭的老家缙云,距离碧湖也就百余里地,杜光庭曾在域中名山仙都修道,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很有可能,金庸在此真正认知杜光庭,也读懂了《虬髯客传》。


金庸上学时每天都要经过的广福桥

另一篇文章,则险些将金庸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那便是《阿丽丝漫游记》。他在文中为全校师生仗义执言,以辛辣的笔法隐射、讽刺了刻薄的学校训导主任沈乃昌。沈为此恼羞成怒,坚决要校方开除金庸的学籍。幸得校长张印通竭力疏通,金庸转至衢州中学继续求学,总算在战乱中寻得了一处安身之所。金庸的少年游,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这种遭遇成为其创作的起点,成为坚强人生的一次淬炼,也为日后成长为一代武侠小说宗师留下了不可或缺的积淀。

回望《虬髯客传》,虬髯客远赴海外,率海船千艘、甲兵十万,攻破扶余国,杀其主,自立为王。金庸的创作江湖,与虬髯客的人生轨迹形成奇妙的呼应:他辗转大江南北,最终落脚香港,以一支笔开辟出一片波澜壮阔的武侠天地,成为当之无愧的“武林盟主”。放眼世界,凡有华人聚居之处,便有金庸的忠实拥趸。从这个意义而言,先生何尝不是在海外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广袤无垠的文字王国?

原标题:《鲁晓敏:展露创作天才和商业天赋,少年金庸曾编著一本“小升初”教材》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刘芳 钱卫

来源:作者:鲁晓敏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