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徐军民:天牧园,在自然中生长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27 01:46
资质办理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自从学校建立起“天牧园”,这里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每天课间,孩子们便会成群结队的来到这里,看孔雀、笑仓鼠、摸兔子、喂山羊……孩子们看动物,我看孩子们:那眼里的光、脸上的笑,让我心头一动——那是一种我很久没在孩子们脸上见过的、全然沉浸在某个世界里的专注与喜悦。

想想现在多少孩子的生活:学校、补习班、家里,三点一线;课本、作业、电子产品,循环往复。他们的世界被压缩成一个个方格——教室的座位格,作业本的田字格,iPad的应用程序格。就像被养在精致鱼缸里的小鱼,虽然有人按时投喂,有人定期换水,却永远只能在有限的玻璃缸里打转。

我们都知道,一个健康的人需要建立内循环、小循环和大循环。可我们的孩子呢?他们的内循环里塞满了“下次要考第几名”的焦虑;小循环简化成了“学校表现”和“家庭期待”的两点一线;至于连接世界与自然的大循环——对不起,作业还没写完。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小时候能在学校沙坑玩一下午,用树枝给蚂蚁盖“高速路”。在我的印象里,这是一个快乐而又充满创造力的孩子。现在的她在一所学校上初二,上次见面时我问她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她想了很久,最后说:“数学考了满分。”那双本该灵动的眼睛里,只剩下完成KPI(关键绩效指标)般的疲惫。

她的世界变小了,小到只剩下分数和排名这座孤岛。偶尔考砸一次,就像遭遇了世界末日——因为她的全部价值都系于此。这不正是被困在内循环里了吗?没有其他出口,所有情绪都向内挤压,变成自我攻击。

其实打破这种困局,并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动作。

同事和我说,他第一次带孩子去南方,看见水稻田,孩子兴奋地问他爸爸:“稻子是怎么长成米饭的?”这位教师一时语塞。这个每天吃米饭的孩子,竟然从未见过稻谷的样子。那一天,这父子俩在田埂上走,捉蜻蜓、闻稻香、踩松软的泥土,回宾馆时裤腿全是泥,却一路说个不停——那是他的孩子一周里话最多的一次。

你看,只是走出熟悉的方格,来到开阔的天地间,孩子内心里某个开关就被打开了。大循环的通道一旦建立,就像给密闭的房间开了窗,新鲜空气自然流通起来。

想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们在打开书本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格外有深意。我们太着急让孩子认字读书,却忘了先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

小循环同样重要。家庭不该只是监督作业的“第二教室”,而该是分享趣事、倾诉烦恼的温暖角落。晚饭时间关掉电视,聊聊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趣事;周末一起做顿饭,哪怕把厨房搞得一团糟。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刻,恰恰是连接彼此最牢固的丝线。

说到底,三个循环就像植物的根系——内循环是主根,让人站稳;小循环是侧根,吸收近处的养分;大循环是须根,伸向更广阔的土壤。只有根系发达,树木才能枝繁叶茂。

又是课间,站在窗边能听见天牧园和操场上快乐的嬉闹声。虽然一个校园能够给予孩子的还是太少太少,但是我们在尝试,在改变:最好的教育或许就是给孩子留出这样的时刻——让他们从内循环里探出头来,在小循环里感受温暖,在大循环里发现惊奇。当孩子的世界变大了,那些困在方格子里的烦恼,自然就变小了。

(作者:徐军民,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校长,齐鲁名校长,潍坊市特级校长,潍坊市十佳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出版专著《三性教育》《尊重教育》《校长的365天》《徐言漫语》等。)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