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独角兽卓越睿新通过聆讯,百度新浪加持也难掩焦虑?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26 20:17
社保公积金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教育科技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概念,莫过于"AI重构教育生态"。

随着生成式AI技术突破,教育大模型、智能批改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产品密集落地,教育领域被视为AI应用落地最迅猛的前沿阵地之一,资本市场对"AI+教育"标的关注度也持续升温。

11月23日,据港交所披露,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卓越睿新")通过港交所聆讯。

在新东方在线、粉笔市值纷纷腰斩的背景下,这家深耕高校数字化教学17年的教育企业IPO能否打破教育科技股的低迷魔咒?

高增长叙事下的双面镜像

卓越睿新作为中国领先的高校教学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过去教育服务企业普遍承压大背景中,呈现了势能极强的增长力。其营收从2022年的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4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5.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更为亮眼的是其盈利能力的提升,毛利率从2022年的44.1%攀升至2024年的61.9%,并在2023年正式进入盈利正轨,2024年净利润达1.09亿元。

这种增长动能主要来源于两大核心支撑:

一是细分赛道红利: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年-2024年中国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2%,且预估接下来五年增速将维持在14.3%。

二是垄断性优势: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高等教育数字化教学内容制作市场占有率达7.3%,位列第一;规模护城河上,已开发超3.1万门线上数字化课程,覆盖教育部认可的12个学科门类及92个专业,且旗下明星慕课平台“智慧树”中服务会员高校超3000所,超1.6亿人次大学生借此跨校修读。

然而,剥开表面的增长数据,卓越睿新的业务模式存在不容忽视的结构性风险。

公司收入高度依赖B端高校采购,数字化教学内容服务及产品始终贡献了超80%的收入。且客户呈现强头部效应,其中前五大客户营收贡献度超一半,这使得公司业绩与高校预算周期紧密绑定。

2025年上半年,这种风险已初步显现:营收2.75亿元,同比增长14.3%,但经营亏损达1.27亿元,经营利润率骤降至-46%;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0.53亿元,意味着其年度项目结算制使其上半年面临颇高的流动性风险。

这一波动背后,高校采购受财政拨款周期影响明显,且近年来地方院校预算普遍承压。公司招股书也承认,“高校的预算审批流程及政府资金拨付时间可能影响我们的业务”。

大概也是受限于这点,卓越睿新过去频繁依赖外部融资以及贷款输血。截至2025年4月30日,其银行借款已增至8317.6万元。

除此之外,政策红利与监管风险并存。

2025年教育部推动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公司业绩直接受益教育数字化战略。但同一时间,监管合规压力持续升级:随着《数据安全法》的实施,教育数据跨境流动受到严格约束,公司作为处理大量教学数据的企业,合规成本持续上升。今年6月旗下“知到”App便因违规和和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被工信部通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AI+教育是必然趋势,但应该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准则,保障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规范性。”这一观点反映了监管层对教育科技的基本态度——鼓励创新但强调规范。

估值拷问:科技赋能还是传统外包?

卓越睿新冲刺港股“教育科技独角兽的光环背后,是其真正升维“成长型技术服务潜力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三重挑战。

高校市场的“存量博弈”困局是第一重挑战。中国高校数量相对固定,且头部高校的数字化渗透率已处于较高水平。公司在占据了超中国超7成高等教育机构的95个城市设有247个客户服务和支持中心,覆盖中国绝大部分省、市及自治区,空间渗透的爆发力有限。

向下则拓展面临地方院校预算限制,向上则遭遇增长天花板。这种背景下,卓越睿新还难以将其成功的To B模式大批向C端延伸。而焦虑的是,公司大客户增速的显著放缓已经在预示商业化路径过于单一的矛盾:2024年平均收入达150.3万元的大客户数量为449名,仅增长3.2%。

互联网巨头的挤压构成第二重挑战。阿里云、华为云等凭借底层技术优势大举切入教育信息化领域,以“免费+生态绑定”模式争夺高校客户。

这些巨头们不以教育信息化本身盈利为目标,而是将其纳入更大的云生态体系,可这种降维打击对中小厂商利润空间造成严重挤压。

技术迭代压力同样不容小觑。随着大模型技术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加速,卓越睿新研发投入仍低于行业头部企业的平均水平,能否持续保持技术壁垒存在疑问。2024年以来,教育垂类大模型成为行业新焦点,猿辅导、作业帮等企业纷纷加码,卓越睿新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竞争态势。

最具根本性的第三重挑战,即战略定位的虚实之辨。表面上看,卓越睿新标榜“科技赋能教育”,但其业务实质仍以传统软件销售和内容制作为主,本质是“项目制交付”的外包模式,尚未转向SaaS订阅制或效果付费,盈利质量依旧备受质疑。

技术应用也偏传统,知识图谱产品仍以静态知识库为主,与头部企业的生成式AI教学系统存在代差。招股书显示,AI驱动的教学工具如智能批改、学情分析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

不过,卓越睿新拥有百度、新浪两大互联网巨头作为间接持股股东,旗下投资公司分别持股10.06%和17.89%,这种股权结构为产品推广和数据资源合作提供了想象空间。

卓越睿新的现实是至今未能突破“低附加值竞争”的标签。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卓越睿新也落后于一些同行。2024年以来,教育科技出海成为新趋势,悟空教育、科大讯飞等企业凭借AI技术与中文教育的融合,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对比之下,卓越睿新的招股书中对国际化战略提及有限。

AI科技赋能中,教育科技赛道确实正在迎来属于它的新高光时刻,但在微观机会挖掘层面,资本市场等待的是更硬核的成长故事。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