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正值柿子上市的季节。市面上的柿子大体分为涩柿和甜柿:涩柿需经脱涩处理后食用;甜柿则在成熟时自然脱涩,即摘即食。
长期以来,我国柿子品种以涩柿为主,近年来甜柿育种不断突破,推动我国柿子产业从量大向质优转型,一场“甜柿革命”正在展开。
甜柿育种面临挑战
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柿子主产国之一,种植面积全球占比超过90%,产量全球占比75%以上,规模优势显著。然而,国内九成产量的柿子为需脱涩的涩柿,在鲜食、加工以及贮运等环节存在诸多不便;而深得市场青睐的甜柿,则主要依靠引进日本“次郎”“阳丰”“太秋”等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甜柿品种占比极少。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果树系副教授张青林介绍,我国并非缺少本土甜柿品种,而是现有品种仍需改良。以“罗田甜柿”为例,其口感脆甜,但果实个头小、籽粒多,市场竞争力有限。在区域适配性方面,国内部分甜柿品种虽具潜力,但尚未实现稳定的规模化种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龚榜初告诉记者,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优良的中国甜柿,改善我国甜柿品种结构失衡的现状,成为国内柿子育种科研人员的目标之一。
然而,甜柿育种面临多重挑战。柿,作为木本果树,杂交育种周期长,从杂交后代到开花结果,一般需要5到8年,因此有“桃三李四杏五年,柿子结果七八年”的说法。更大的挑战来自柿子独特的遗传结构。柿子为同源六倍体,拥有6套相似度高,但在细节上又有细微差别的染色体组,遗传背景复杂。“这种基因结构意味着我们很难预测杂交或基因编辑后下一代的遗传表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系副教授关长飞解释道,6套染色体组会互相“补台”或“抢戏”,即使某个基因被成功编辑,其他等位基因也可能把原来被敲除的功能“救回来”,或造成果实呈现出意料之外的性状。
基因编辑后,能否成功再生出完整、可开花结果的植株,并最终表现出目标形状,仍有待实践检验。因此,柿子育种的重点在于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精准定位控制甜涩、雌雄等性状的关键基因,以及增强基因编辑结果的可控性。张青林坦言:“整体来看,甜柿的国产化育种和产业升级仍任重道远。”
生物技术提升选育质效
虽困难重重,但我国甜柿育种并未止步。沿着人工杂交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我国甜柿育种正逐步实现精准化、高效化。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和浙江省兰溪市的两个国家柿种质资源圃,作为全国权威资源平台,系统保存柿属种质资源1300余份,是我国柿子育种的“种源库”。在这些资源中,部分优异种质在甜涩性状显性、短童期、综合品质高等方面表现突出,被认为是突破甜柿育种瓶颈的重要亲本。龚榜初介绍,目前相关科研团队已选育出200多株杂交甜柿株系,暂处于材料储备与小范围试种阶段,待长期观察果实品质,区域评测成熟后即可快速推广。
在育种技术路线上,杂交育种仍是柿子育种最稳定的方法。张青林说,我国科研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起持续开展人工杂交育种,至今已积累近1万株杂交单株,为新品种选育奠定了丰厚的材料基础。然而,杂交育种有一定盲目性,工作量大且周期长,需要在获得甜柿等品种方面提高精准度。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功能基因解析、胚乳培育等生物技术的创新应用,给柿子育种效率带来质的提升。“随着柿子基因组图谱的不断完善,借助分子标记技术,科研人员可在柿子幼苗时期就精准筛选甜涩、雌雄等性状。”张青林进一步解释,以完全甜柿选育为例,传统方法需要等待树龄达到5年以上才能确认果实甜涩性状,而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使育种效率提升1至2倍,育种周期缩短3到5年。同时,通过鉴定控制柿子涩味形成的功能基因,科研人员解析了柿子自然脱涩的分子机制,为利用基因工程改良柿子甜涩性状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此外,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学校的科研团队还通过胚乳培养及2n配子育种途径,成功获得九倍体和十二倍体新种质。这些多倍体材料可能具有更强的抗逆性,以及果大、无核、口感优良等特性,是培育颠覆性甜柿品种的重要基础材料。
“在基因组学的指导下,柿子生物育种正从‘摸着石头过河’转向‘按图索骥’式的定向育种。通过精准聚合优良基因,有望实现可预测、可控制的柿子品种选育。”关长飞说。
技术的协同正有力推动我国甜柿育种取得重大突破。华中农业大学团队综合人工杂交、胚抢救、分子标记筛选、嫩芽高接等技术,构建起快速遗传改良体系,成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全甜柿新品种“华柿H9-1”与“华柿H1-36”。
多方发力培育更优新种
“未来柿子育种的核心是从量到质的转变,目标是培育抗逆性强、好吃营养、外形美观、适合机械化管理和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新品种。”关长飞说。
从消费者需求层面来看,更好吃、更安全、更具有功能性的高品质甜柿品种广受市场欢迎。未来柿子育种将围绕脆度、甜度、风味、外观一致度、果实耐贮性等指标展开,积极推动无核、大果、硬脆、多汁甜柿的育成。
聚焦产业种植和管理体系升级,未来柿子育种将着力选育高抗、丰产、适合现代果园轻简化管理的易栽型品种。在极端气候频发的背景下,抗寒、抗旱、耐高温、抗炭疽病等抗逆性状改良成为未来柿子育种的重点之一。张青林介绍,科研人员将利用分子技术筛选抗逆基因,创新种质资源,靶向推进甜柿品种改良,使其更“耐折腾”。同时,适应现代果园轻简化、机械化、智慧化管理的矮化、紧凑树形柿子品种也将成为新品种发展方向。关长飞指出,当前甜柿多为大树形栽培,果园日常管理耗时费力,未来新品种正在向矮树控产、密植高效的方向优化,以节约人工成本及生产资料投入,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同时促进生态效益提升。
面向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未来科研人员将致力于构建可预测、可控制、可复制的精准柿子育种体系。目前,科研团队正探索更为系统化的育种技术路线。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团队打造的“智能育种”模式,不再仅仅关注果实性状的改良,而是将接穗(结果部分)与砧木(根系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育种设计,通过双向改良实现植株综合性状的优化。在这一体系下,遗传转化与基因编辑不仅可用于果实品质和甜涩性状的改良,也可应用于砧木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提升。
“一个好的品种可以改变一个产业。”龚榜初说,未来,柿子育种不仅在于培育颠覆性品种,还在于通过“科技+产业”的双轮驱动,让国产柿子更好吃、更甜,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果果”。
(科技日报)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