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菊香溢梨园——豫剧常派传人孙玉菊的艺术人生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25 21:37
企业数字化(企业CBD) - 网络运营

在豫剧艺术的璀璨星河中,有一位艺术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舞台、讲台和排练场。她,就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导演、戏曲教育家、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的大弟子——孙玉菊。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她,作为南街村艺术学校名誉校长,依然心系梨园,传艺育人,其艺术生命历久弥新。

归零再学艺 深得常派真传

1962年,已在郑州豫剧团担任主演、堪称豫剧界青年翘楚的孙玉菊,做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拜入常香玉门下,成为首批入门弟子。她勇于将自己“归零”,潜心笃行于《拷红》《断桥》《花木兰》《大祭桩》等常派代表剧目的学习。从唱腔的发音、吐字、行腔、韵味,到表演的手、眼、身、法、步乃至眼神运用,她全面系统地继承了常派艺术精髓,人物塑造惟妙惟肖,颇具恩师风范,被誉为“常派弟子五魁首”、“正宗的常派艺术传人”。

转战育英才 桃李满天下

因油彩严重中毒,孙玉菊于1979年从台前转向幕后,任教于河南省戏校,后担任表演科副科长。近十年教学生涯,她为河南戏曲界培养了数百名艺术新秀。1997年,她应邀担任南街村希望戏曲学校校长,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几乎未曾离开校园。在她的悉心培养下,众多学生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成为各地剧团骨干;14人荣获全国“小梅花”金奖,2人获银奖;她曾五次率学生进京,赴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其入室弟子共11人,均成为剧团中流砥柱,多人荣获“香玉杯”艺术奖,一人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执导出精品 辉映梨园春

孙玉菊在导演领域同样成就斐然。1982年,她复排执导的《花木兰》进京演出,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力求出新,广受赞誉,并受邀进入中南海怀仁堂、人民大会堂演出。此后,她多次为名家排戏,助力艺术攀登:1986年为小香玉排演《拷红》参加香港首届地方戏曲展演,好评如潮;1989年精心为虎美玲排演折子戏专场,助其成功问鼎梅花奖;1995年,为赴兰州的大型名家演出团担任导演组台工作,顺利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演出任务;同年,为南街村文工团执导的剧目在“映山红”戏剧节上荣获优秀演出奖,她个人获优秀导演奖。她还曾为汪荃珍、王希玲、谷秀荣、李金枝等众多名家复排常派经典。

倾力传薪火 大病不言弃

1988年,常香玉大师为筹措“香玉杯”艺术基金巡回演出,孙玉菊身兼党支部书记、导演、演出队长等五职,巡演200余场,是团队中最辛苦的“大管家”。她集表演、导演、教学于一身,却淡泊名利。因常年劳累,她曾身患重病,几近不治。在南街村党委和王宏斌班长的关怀与巨额医疗费用支持下,病情得以好转。即便大病未愈,她仍以惊人毅力排演了《花木兰》和《红灯记》两部大戏,并在北京演出引起强烈反响,赢得专家观众高度评价。

恩师情深 同门意重

在恩师常香玉眼中,孙玉菊学习认真刻苦,“一字一句、一招一式都不肯放过”,师徒“情同母女”;作为老师,她“尊重艺术,忠于职守”,排戏教学效果显著,“是可以信赖的”。师妹虎美玲对这位大师姐充满赞誉与感激,称其指导的剧目助自己捧得梅花奖,在大型活动时常为其排忧解难,并盛赞其“把学生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桑榆霞满天 传承无止境

2018年,南街村艺术学校成立戏曲名家传习所,孙玉菊被聘为名誉校长。虽年事已高,她仍坚持给学生上课,强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钻研精神。2023年底,她仍特意参加学校2024年送文化下乡专题工作会,助力规划文化传播与人才实践。


豫剧新秀王玉凤和孙玉菊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孙玉菊老师依然忙碌在教学一线,她抽出宝贵时间,对青年演员王玉凤进行重点培养,倾心授艺。她将艺术的精粹口传心授,从唱念做打到人物刻画,进行系统而细致的指导,为艺术的当代传承,尽心竭力地培养着新的接班人,再次彰显了她作为一代艺术教育家的责任与担当。

她主演过《小二姐做梦》《花木兰》《大祭桩》等数十部传统戏与现代戏。荣誉等身,先后荣获第七届香玉杯特别贡献奖、河南省社会艺术教育百位名师、第五届黄河戏剧奖·特别贡献奖等。

由其导演的《五世请缨》荣获中国第三届映山红戏剧节优秀导演奖。

孙玉菊用自己的人生,践行着常香玉大师“戏比天大”的箴言。她将这份信念化作一往无前的动力,忠实地继承、守护并传播着常派艺术,为豫剧事业的繁荣发展继续燃烧着光与热。(秦豫园/文)

责任编辑:韩璐(EN053)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