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赋能 让教师回归育人本真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25 19:09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本文转自:法治日报

  □ 赵晨熙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立足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实际,聚焦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从严控借调借用教师、健全监测核查等方面提出8条措施,为各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提供明确指引。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早已成为制约教育活力的突出问题。社会层面,创城庆典、巡河护林等各类事务以“协同”之名摊派进校园,让教师沦为“全能代理人”,专业价值被弱化;学校层面,督查考核扎堆,绩效焦虑严重挤压着教师的正常教学时间;各类App打卡、数据填报等形式主义事务,持续消耗着教师有限的精力。

  此次减负部署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制度刚性厘清职责边界,重塑教育生态。既在“入口”处严密设防,要求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禁教师承担上街执勤等非教育教学任务,从源头上拦截不合理负担;同时,也在“过程”中规范管理,严禁以留痕资料作为评价依据,推动工作评价回归实效,每一项举措都可谓精准直击减负痛点。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既靠硬性约束划清红线,又以人文关怀回应教师诉求,比如,明确要求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合理待遇,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不得将课后服务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硬性挂钩;明确在无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值守等规定,展现出对教师工作实际的深入了解和共情,让减负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政策落地生根,方见减负实效。教师减负绝非教育系统内部的“自弹自唱”,而是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社会方面要严守教育协同边界,不随意转嫁责任;学校方面要优化管理机制,摒弃形式主义考核;相关部门要强化督查问责,跟踪政策落实成效,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唯有社会、学校、监管层面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打破负担叠加的恶性循环,让减负成果惠及每一位教师。

  为教师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为育人增效能;减负也绝非终点,而是教育专业化的新起点。这既是对教师职业权益的切实保障,更是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清障护航,让广大教师能轻装上阵,回归育人本真。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