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解锁“第二现场”,三地同频共赏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25 19:05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1月23日晚,“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重磅启幕“第二现场”单元,首场直播以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掀起文化热潮。这场由北京演艺集团制作、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倾力呈现的演出,以北京长安大戏院为主阵地,通过4K超高清直播技术联动天津中国大戏院、河北怀来新影联电影城、北京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三地场馆,为观众带来一场“三地同频 线下共情”的文化盛宴,在跨域同步的艺术盛宴中实现情感共振。


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剧照。

科技赋能,戏韵新生,打破舞台边界

作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乡亲们的回信精神的主旋律力作,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以王秀兰为代表的密云十姐妹战天斗地的故事为蓝本,运用跨时空的叙事手法,将“修水库”的热血岁月与“守水库”的责任传承紧密相连。自首演以来,该剧历经近60场打磨,巡演足迹遍布全国多地,收获“亲切震撼、直抵人心”的广泛赞誉。此次演出由“梅花奖”得主王洪玲、王英会领衔,两位艺术家不仅以醇厚唱腔延续河北梆子高亢激昂的声腔特质,更通过细腻传神的表演,搭配现代叙事节奏与舞美设计,让这一段厚重的历史成为当代观众可感可触的精神共鸣。

此次“第二现场”演出,让这个60多年前的动人故事打破剧场空间限制,借助4K超高清直播技术,不仅完整保留了舞台表演的细节与韵味,更通过多机位切换、特写镜头捕捉等手段,近距离呈现舞台上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细节,将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声唱腔都清晰传递,让观众在三地场馆中同步感受到演员精湛技艺所释放出的情感张力,沉浸式感受河北梆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运用跨时空的叙事手法,将“修水库”的热血岁月与“守水库”的责任传承紧密相连。

这种“文化+科技”的创新观演模式,既保留了戏曲“现场性”的核心魅力,又通过技术手段放大了艺术感染力,使密云水库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当大屏幕中密云水库的壮阔景象与演员们铿锵的梆子声交织时,三地观众不约而同爆发出热烈掌声。

三地联动,情感共鸣,深化文化协同

河北梆子的根脉深植于京津冀大地,三地观众对这一剧种有着共同的文化记忆与乡土情感。此次“第二现场”的选址颇具匠心,覆盖北京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天津中国大戏院、河北怀来新影联电影城,均拥有深厚的戏曲受众基础,此外,密云水库作为京津冀共同的记忆符号,进一步强化了三地观众的情感联结。

回溯历史,1960年,来自京津冀的20余万建设者共同奋战,实现了密云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壮举。2024年,《密云十姐妹》在京津冀巡演期间,以真实感人的叙事引发热烈反响。此次三地同步观演,观众在同一刻为同一段唱腔喝彩、为同一幕情节动容,不仅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更完成了一次基于共同文化基因的情感共振,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模式创新,艺术无界,拓展观演新体验

“穆桂英在这块大地上摆过战场,我们在这里修筑天堂;穆桂英为宋朝大破天门阵,我们为人民降伏老龙王。”从长安大戏院的聚光灯下,到津冀剧院的银幕大屏前,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用科技打通地域的阻隔,用乡音凝聚共同的情感,用创新的笔触为古老的梆子戏注入时代活力。


《密云十姐妹》用创新的笔触为古老的梆子戏注入时代活力。

首都文化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宁在采访时表示,“我们始终坚信,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科技正是激活这份生命力的关键引擎。此次《密云十姐妹》通过‘第二现场’实现三地同步演出,不仅是传统戏曲在当代语境中的一次精彩转化,也是‘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有力实践,更是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创新探索。未来,演艺集团将继续依托首文科集团平台优势,深耕‘文化+科技’融合路径,积极引入前沿技术、拓展创新模式,让传统艺术走出剧场、走进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次“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第二现场”的成功探索,为舞台艺术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不仅让文化资源“沉下去”,丰富了各个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观众的幸福感“提上来”,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高品位的艺术佳作,让“艺术无界,山河共此声”,更加深了文化惠民的深层意义。

“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正在火热进行中,还有更多“第二现场”精彩剧目轮番登场,多元融合的艺术体验和贴心的惠民举措,持续为本届展演季注入全新动能。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杨利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