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由创始人言论引发的舆论风波,将小米汽车推至风口浪尖。2025年11月中旬,雷军2024年关于“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的采访片段被重新解读,逐渐演变为“小米汽车重颜值轻安全”的争议。面对质疑,雷军在微博连续发布多条内容回应,却未能平息公众情绪,反而引发更广泛的讨论。
事件起因源于雷军此前对产品设计的强调。2024年4月,他在采访中提出“好看是第一位”的观点,本意是突出产品定义中的设计价值。然而,2025年11月,这段言论被断章取义,与两起致命车祸、选装件虚假宣传等事件关联,形成“颜值与安全对立”的舆论焦点。雷军随后翻出2023年至2024年多次强调“安全高于一切”的微博截图,试图澄清两者并非矛盾,但公众质疑并未因此消散。
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逐渐转向企业责任与危机处理。2025年3月和10月,小米汽车连续发生两起严重事故,涉事车辆在碰撞后出现车门无法开启、爆燃等问题,导致4人死亡。小米汽车未第一时间回应事故原因,反而在后续活动中呼吁“抵制黑公关”,引发公众不满。同年5月,SU7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车主投诉虚假宣传。雷军曾称该配件可支持轮毂散热,但实测发现仅为装饰,无法实现功能。11月20日,相关诉讼案件再次开庭,将企业创始人言论的法律效力推至舆论中心。
法律层面,小米法务辩称雷军曾公开建议用户谨慎购买相关选装件,并删改微博表述,否认主观故意虚假宣传。然而,新增证据中出现的“雷军不懂结构,微博不算数”等说法,进一步激化争议。尽管部分报道随后被删除,但舆论已对小米的产品宣传和品控问题产生深度质疑。例如,2025年小米通过OTA限制SU7Ultra马力,虽称出于安全考量,却因沟通不足被车主指责“欺骗”;“前翼子板翘边”等细节问题也持续消耗公众信任。
企业创始人个人IP与品牌责任的绑定成为争议核心。雷军作为小米的灵魂人物,其微博言论具有显著商业引导性。当消费者因信任创始人内容而购买产品时,企业能否以“个人观点”为由规避责任?北京国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睿指出,微博内容虽非法律协议,但其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力需依法评估。小米享受了创始人IP带来的市场红利,却在争议中试图割裂言论与责任,这种矛盾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
行业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快速变革。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技术驱动成为竞争关键。然而,三部门联合召开的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明确要求,企业需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中严守安全底线,避免夸大宣传。这一背景下,消费者对“新势力”的期待不仅限于技术创新,更包括责任担当。小米以互联网思维加速产品迭代,但品控和售后等“慢功夫”领域的短板,正成为其发展的潜在风险。
高调宣传与问题应对的失衡,是小米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雷军的微博反击试图澄清误解,却未能触及争议本质。当4.2万元选装件被质疑“智商税”,当安全事故回应滞后,企业需反思的不仅是舆论策略,更是如何将安全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正如网友评论所言:“亡羊补牢,究竟为时晚矣,还是为时未晚?”这一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小米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赢得信任。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