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我们HR]第 946 篇原创。
■ 作者明晓, [我们 HR]知识星球星友 。
我有一个微目标,每天写50个字。 这也是《微习惯》的作者给自己制订的。
初次看到的时候,我嗤之以鼻。 “ 我也是能正经写稿子的人,每天输出 50 字,还需要当成一个目标?? ” 但书还没读完,就收到了两个 “pia pia” 。十万 字 7 章节的小书, “ 每天读一章 ” 、 “ 每章写一小段读书笔记 ” 这样两个小任务都没有顺利完成,而且是在疫情居家防控期间。
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立flag,阅读、健身、社交、输出、沟通方式、制度学习、职业转型等等,希望努力变得更优秀。 然而 flag 的翻车也时刻都会发生,翻车率无限趋近于 100% 。
大多数人是因为无法坚持,才变成 “ 常立志 ” 人士。
《微习惯》恰是针对这个难以坚持的问题,给出了一种 “ 日拱一卒 ” 的改善策略。
将目标缩小至最小单位
朋友圈里的运动大赛,动辄跑步5公里、俯卧撑挑战100个,让人忘而却步,尤其是对于工作时间较长,平常很少运动的人。
为了调节目标过大带来的压力感,我们可以降低目标值,设置到最小单位,小到想起这个目标,微微一笑,马上就能完成。
比如,每天1个俯卧撑。想到这个flag,立刻趴下就能完成,无论是办公室工位、卧室或厨房,甚至楼道,而不需要调动仪式感行为。
相对于行为内容和效果,行为发生的频率对习惯养成影响更大。 所以,每天一个俯卧撑,坚持365天,比每个月热血30个俯卧撑更能促进习惯的养成。
打卡表单+奖励机制
给自己制作一个打卡的 表单 ,最好是大一点,按季度或年度,贴在墙面上。以周或以月为单位,给自己设定一个 全卡奖励 。
由于微习惯的目标很小,哪怕白天没来得及完成计划,晚上对照墙面检查清单时,也可以马上补齐。这样,小勾子“ ✓ ” 全卡奖就比较容易实现。
奖励机制可以是自己想要的物品,也可以是对自己的精神认可,仪式感地发一个朋友圈。周奖励、月奖励、季奖励和年度奖励可以递进设置。
相对于成就大小,取得成就、获得认可的频率对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影响更大。所以,无论是按计划完成微目标,还是晚上应急式打卡,无论是否有超额,只要能完成,就是对自己的认可, 这种良好的个人感受让人更自信,也更容易促进习惯养成。
同时开展的微目标不宜太多
微习惯的根本是通过激励个人反复高频实现易达成的微目标,从而促进习惯养成。如果制订的微目标个数太多,也影响微习惯的效果。 作者建议3-5个,我每天执行的是4个。
微目标要基于当下时间和精力分配情况。 如果工作繁忙,996都不足以描述工作状态,那制订3个工作以外的微目标,实现阻力也会很大。这时,莫不如从工作效率改进入手,开展自我提升,比如给自己设定这样2个微目标:通勤路上,早上思考3项当日重点工作,作为工作计划;晚上梳理今日最有价值的3项工作事件,作为复盘。如果能坚持下来形成习惯,这将极大地改善工作效率,到时再匀出时间完成其他自我成长微目标;也许工作成果的改善还会迎来新的职业发展机会呢。
让超额顺其自然地发生
微目标太小了,有些人不屑于制订,有些人不好意思制订。 “ 只要我趴下了,俯卧撑一口气 30 个! ”
我们毫不怀疑“30”这个数字,我们要打败的是“只要”这两个字。微目标之所以“微”,就是要 降低目标的压力感,每天都带着“so easy”的自信感,毫无负担地“启动(start)” 。以每个人的能力,一旦“启动”了微目标的程序,自然而然会超额完成目标,超额完成带来的爆棚自信,会进一步加强自我效能感。
实际中,工作、家庭、社交等(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职场人)会随时随地影响计划的实施。微目标虽然小,有时也需要消耗意志力、调动内心的能量,说服自己行动。 不要追求“超额”,允许自己在大部分时候,只完成基本的“微目标”。在实施微习惯的过程中, 要把“超额”当作一种激励,而不是常态。
如果我每天都能超额完成,需要调整目标吗?需要的,不过要在前一个程度的微目标固化后,再升级。也许是100天,也许是一年,当你发现,今天不给自己打个勾会心里痒痒时,就可以调整了。
记得,第二阶段的目标,仍然是当时的自己能轻松、立刻完成的目标。
分享一些微目标
基于我的经验和成长需求,分享一些每天可完成的微目标,选择3个,调整一下数值,可以马上启动微习惯养成计划。
健身: 2个俯卧撑/5个深蹲/20秒平板支撑/20秒靠墙深蹲。
阅读: 4页书/1篇有质量的公众号文章。
输出: 原创的50-100个文字/1张知识卡片/60秒语音/1个小视频,可通过各种平台分享观点。
工作: 早上列出当日3项工作/每晚记录当日工作流水事项。
人际: 给1个朋友打电话闲谈3分钟/给2个朋友的社交分享内容评论10字以上。
作者简介 : 明晓,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博士,建筑工程央企HR,致力于人才发展实践与探索。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