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精点” 坚守方获甜蜜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25 13:10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本文转自: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走进内蒙古非遗工坊“守护非遗根脉 绽放时代光彩”

匠心传承“精点” 坚守方获甜蜜

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 孟佳澍 张力洋

一块“精点心”,承载着七旬老人的儿时记忆;一勺奶酥蔓越莓馅,包裹着年轻人的味蕾期待;一间藏在段家窑村的非遗工坊,串联起百年匠心的传承与创新。


马家“精点心”制作技艺传承人马利正在展示制作技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我们家从我太爷爷那辈就开始做糕点,他9岁时就在宫廷里跟老师傅学做糕点,学会了这门手艺后,传给了我的爷爷。后来这门手艺传给了我母亲,母亲在糕点厂也干了一辈子,再后来又把这门手艺传给了我。”谈起马家“精点心”的渊源,马家“精点心”制作技艺传承人马利自豪地说,“‘精点心’最初其实是一块糕点的名称,我太爷爷通过学习点心制作,后来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他挑着担子在呼和浩特市走街串巷卖糕点,卖得最好的就是‘精点心’,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一提到‘精点心’都是满满的回忆。”


马家“精点心”制作技艺传承人马利正在展示制作技艺。人民网记者 孟佳澍摄

从宫廷内院到寻常巷陌,这门手艺传承到马利已经是第四代了,而马利与糕点制作的缘分,始于她七八岁跟着母亲刷蛋面、点红点的记忆,在耳濡目染间种下了她对糕点制作的热爱。“小时候我们住在大院子里,记忆最深的就是每年的八月十五,那个时候制作月饼的食材不是很丰富,家家户户为了吃到月饼,每天都有好多人带着面、油、糖、鸡蛋来到我们家,让母亲帮忙做月饼。”马利笑着回忆。


马家“精点心”制作技艺传承人马利给制作的糕点刷蛋面。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走进马家“精点心”门店,最吸睛的莫过于那面整齐陈列的老物件墙:泛着温润光泽的木质点心模具、雕花精细的老式食盒、印着年代感图案的铁制糕点盒……这些被马利精心收集的“时光藏品”,每一件都是会“说话”的文化符号。“中式传统糕点的珍贵,从来不止于味道,而在于藏在每一块点心背后的故事与记忆。”马利轻抚一块带有明清时期纹路的模具介绍,那些或深或浅的花纹里,刻着几代匠人的手艺传承,也印着岁月的生活印记。当用这些老模具复刻传统糕点时,压印出的不仅是精致纹样,更是一段段被封存的历史,让当代人得以通过味觉与触觉,感受文化的温度。


马家“精点心”糕点。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门店里的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糕点,店内主要售卖三大类糕点,混糖类、酥皮类、炸货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酥皮类的糕点,相较于其他类型点心都是皮包着馅,它的制作采用独特的酥皮割花工艺,使馅料可以呈现出来,既好吃又美观。马利说:“这一技艺的核心在于酥皮的制作,尤其是‘包酥’环节,稍有不慎便会混酥或破酥,需要师傅凭借多年经验精准控制力度与速度。”

在坚守传统糕点制作的同时,马利和她的团队将创新作为发展动力,一方面,深入挖掘产品内核,不仅推出“草原一品酥”“哈达饼”等特色新品,更着力于馅料的突破性研发,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偏好,创新研制出奶酥蔓越莓等兼具传统风味与现代口感的新式馅料,让经典糕点更贴合当代年轻人的味蕾。另一方面,注重文化表达与体验升级,在包装设计上主动链接高校资源,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系师生深度合作,将其他传统非遗元素融入包装美学,联合皮画艺术家打造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皮具包装,携手陶艺师创作匹配美食的陶瓷盘具,以“美食配美器”的理念提升整体文化质感。

通过“产品创新+包装破圈”的双轮驱动,目前系列文创已收获显著成效,成为众多来内蒙古旅游的年轻人心中的“伴手礼优选”,既传承了地域文化,又激活了市场活力。


马家“精点心”糕点。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为了更好地传承马家“精点心”制作技艺,2019年,马利在段家窑村成立了合作社,2022年6月,马家“精点心”非遗工坊也正式成立了。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中式糕点的独特魅力,经过多年发展,非遗工坊逐步拓展出油坊、观光工厂及糕点博物馆等多元业态。工坊不仅吸纳10多名当地村民与她一起制作马家“精点心”。还吸纳有其他传承人和老师与她一起研发新产品。与此同时,通过与财经学校、商贸学院以及新东方技术学校开展合作,也吸纳更多年轻人加入马家“精点心”非遗工坊,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式传统糕点的独特魅力。马利介绍说,现在许多通过在马家“精点心”非遗工坊的学习的年轻人开始步入社会的各个行业当中,现在已经有两位传承人和10多个徒弟与她一起推广马家“精点心”。

在呼和浩特市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马家“精点心”非遗工坊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性项目,通过“景区+非遗”的创新模式实现了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目前,马家“精点心”在呼和浩特市有两家门店,一家店在大盛魁博物馆集群院内,另一家店在大召广场和泰地下城,这种选址策略既依托大召历史文化街区的客流优势,又借助和泰地下城的商业活力,让往来游客在品味传统中式糕点的同时,能够将承载着匠人手艺与文化记忆的“精点心”作为伴手礼带给亲友,实现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传播。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文体旅游广电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蔡武杰介绍说,该项目的落地发展获得了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相关部门不仅为马家“精点心”提供核心景区的免费经营场地,更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助力传统技艺传承。在政企协同推动下,工坊已创造7个就业岗位,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实现年均50余万元营收,既保障了非遗技艺的可持续传承,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增收机会。


马家“精点心”制作技艺传承人马利接受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孟佳澍摄

谈及下一步的发展,马利有自己的想法,未来将继续联合各大院校,以创新思维推动传统点心的现代化呈现,一方面,为传统点心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新包装,另一方面探索“点心+文化意象”的融合形式,搭配兼具实用性与艺术美感的特色餐盘,提升马家“精点心”的整体视觉体验。同时,将马家“精点心”非遗工坊打造成乡村乐园,将其打造成“非遗+旅游+传承+研学”的基地。让更多孩子通过磨面、榨油和制作点心来体验到中国传统糕点文化。在此基础上,重点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多元渠道进行推广,将马家“精点心”推广出去,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了解马家“精点心”以及中式传统糕点文化,助力中式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从宫廷糕点到百姓茶点,从家庭作坊到非遗工坊,马家“精点心”的百年传承,是手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接力。正如马利所说:“我的母亲曾经告诉我,做人和做点心相同,都不能偷工减料,这句话成了我的人生信条,我们必须坚守所学的技术,虽然可能会很辛苦,但是我们从事的是一份甜蜜的事业。”这份坚守与匠心,让每一块点心都甜得纯粹,也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鲜活的生命力。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