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努力都是从原点开始的,即使目标远在天边,也要不停的攀登、攀登、再攀登。不要畏惧障碍,没有山重水复,何来柳暗花明?如果这时转身下山,你就等于提前放弃了。—汤姆·弗罗斯特
考德威尔的坚持
2007年,考德威尔想徒手攀登“黎明之墙”,开始这项胆大包天的目标。 如果成功,他会创造历史,完成有史以来难度最高的徒手攀岩壮举。在接下来的七年,考德威尔一直在尝试攀登黎明之墙。每个登山季,他都会花很多时间在这堵光秃秃的岩面上尝试一系列微小的支撑点。它们在岩壁上的分布就像晦涩难懂的象形文字,隐藏着某种成功登顶的奥秘。
每一次尝试都让考德威尔变得更强大,他不断地创新。他和一家鞋业公司合作,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攀岩鞋,但是他仍然无法征服岩壁中部最难的一段。接连的失败让他懊恼不已。危险也无处不在。有一年,巨大的冰帘像玻璃幕墙一样从岩顶落下,他赶紧撤离。还有一次,他的搭档凯文·乔治森在两个人相距8英尺的支撑点之间完成动态跳跃,结果扭伤了脚踝。2013年的时候,一个壁钩失灵,整包装备从200英尺高的地方急坠而下,导致考德威尔肋骨和软骨分离。而且他的每次尝试都是在缺少左手食指的情况下完成的,因为几年前,他在一次台锯事件中失去了那段手指。
2012年秋天,我邀请考德威尔到西点军校作为领导力研究课的特邀嘉宾为美国军事科学院学院上课。当时他即将第五次冲击黎明之墙,正在加紧做准备。在前往西点军校的路上,我忍不住问他,“汤米,你为什么非要完成这次攀登?作为一个攀岩家,你已经取得了那么多成就,而黎明之墙是否只会一次又一次地给你带来失败?为什么你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呢?”“因为它会让我变得更优秀,更强大,所以我要不断的尝试。 我没有接连失败,我只是在不断的成长。 ”他回答我,谈到如何看待失败这件事,一路我们聊了很多。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成功就像硬币的一面,它的另一面并不是失败,而是成长。 他接着对我说,“我发现很多人把成功看得太重了。这样一来,他们很难把自己放进一个不断失败、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但是, 要真正找到自己的极限,你必须踏上一段不断失败的旅程。 只有这样,也许有一天你才能从失败中走出来。即使我永远无法徒手登上黎明之墙,它也会让我变得更强大、更优秀。相比之下,其他的攀爬大多显得易如反掌。”
2015年1月14日下午三点,考德威尔和乔治森成功登顶黎明之墙。 时间距离我和考德威尔2007年的那次谈话过去了2801天。
运气事件与卓越
实际上,高瞻远瞩的企业往往更需要克服早期的失败和挫折,这些失败和挫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己的组织性格,这种组织性格又在更长的时间让它变得真正出类拔萃。 只要稍加考虑,你就会明白这一点。如果在早期遇到太多好运,比如你的“伟大创意”恰好赶上了时代潮流,并在最恰当的时间被推向市场,你就会变得轻慢懒散。相反,如果不得不在起步阶段克服种种失败和坏运气,你会吃一堑长一智,更有可能掌控持久成功所需要的能力。从长久来看,早一点儿经历失败,学会如何系统地创新,远远好过刚刚起步就获得巨大的成功。
生活是什么?有人认为生活是21点,是一把好牌,大杀四方;也有人认为生活是四圈麻将,应该打好每一圈。如果认为生活是一手好牌决定的,那么你就很容易输掉它。但是,如果你把生活看成一连串的牌局,要把手里的每一把牌都尽量打好,那就会产生巨大的复利效应。 坏运气足以伤人,但好运气也不一定让你变得卓越。 只要没有遭遇灾难性厄运,被完全踢出局,你就认真打好每一手牌。你要怎样打好这手牌,怎样打好下一手牌,以及后面的每一手牌?
试想一下,1985年,乔布斯被苹果扫地出门,如果他长叹一声,“好一手烂牌,这次输惨了,游戏结束了。”并就此失去了事业心和工作热情,那会怎么样?假如他把失败变成了怨恨,而不是更加努力地创造,继续前进,又会怎样?我曾经把乔布斯视为商业领域的贝多芬—一位极具创造力的天才,他创造了大量作品。后来我的看法改变了,我认为 乔布斯更像商业领域的温斯顿·丘吉尔,一个极度坚韧的灵魂,代表了一句简单有力的口号: 永远、永远、永远不放弃。
在人生的长路中,每个人都有经历挫折,摔倒在地,遭到人们鄙夷的时候。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注意不是假如它发生时—而是当它发生时,我们仍然有选择。我们能站起来吗?假如它再次发生,我们能不能再次站起来?下一次、下一次、再下一次呢?每当我感到自己被世事击倒,被挫折打败时,或者因为自身的失误而感到身心疲惫时,我就会想到乔布斯、丘吉尔和考德威尔。他们的坚持不是硬着头皮顶住,咬紧牙关忍受无尽的折磨,而是愉悦优雅地坚守着,充满热情地追求有意义的工作。
人的一生太长了,我们不能过早缴械投降;人的一生又太短了,我们不能偏离自己的热爱和目标。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