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曹县第一中学教师 赵国静
担任班主任的第三年,我曾一度陷入“管与不管”的两难困境:严厉训斥时,学生表面顺从却暗流涌动;放任自流时,班级秩序又乱成一锅粥。直到反复品读《正面管教》,书中“和善而坚定”的教育理念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在班级管理中的迷茫。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后,我逐渐明白,班级管理不是一场“权力博弈”,而是一场以爱为底色、以规则为框架的成长陪伴。
“和善而坚定”的平衡之道,是破解班级管理难题的钥匙。刚接手7班时,早自习迟到现象严重,我试过在教室门口 “抓现行”,也用过 “迟到一次罚抄课文” 的强硬手段,但效果甚微,甚至有学生故意迟到以示反抗。书中“惩罚只能带来短期顺从,无法培养长期自律”的观点让我反思:学生需要的不是威慑,而是对规则的理解与认同。于是我组织了一场“迟到问题研讨会”,让学生自己分析迟到原因:“是睡过头,还是作业太多?”“怎样才能避免迟到?”最终大家共同制定了《早自习公约》:允许每周一次“弹性迟到”,但需提前报备;连续迟到三次者,负责一周的班级开门任务。这种“尊重需求+明确边界”的方案实施后,迟到人数锐减,更重要的是,学生从“被迫守时”变成了“主动规划时间”。
在处理学生冲突时,“先连接情感,再解决问题”的原则让我收获了意外的效果。班里两个男生因篮球场地争执动了手,按惯例我会请家长、写检讨,但这次我想起书中“冲突是建立情感联结的契机”。我没有立刻评判对错,而是让他们各自冷静十分钟,然后分别倾听他们的想法。小宇说:“他明明看到我们先来的,还硬要抢场地。”小晨则委屈地说:“他们一直占着场地,我们等了半小时都没轮上。”等他们情绪平复后,我问:“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打架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最终他们商定“画场地使用时间表”,还主动提出一起打扫被他们弄脏的走廊。这场冲突的解决,让学生明白:矛盾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而是需要换位思考的协作。
赋予学生管理权,远比事必躬亲更有效。以前我总觉得学生“还没长大”,班级大小事务都亲自操办,结果自己累得团团转,学生却毫无责任感。《正面管教》中“让学生参与决策,才能培养责任感”的理念点醒了我。我开始推行“班级自治会”制度,让学生自主竞选“学习部”“纪律部”“文化部”等部门负责人。让我惊喜的是,平时调皮捣蛋的小飞竞选上“纪律”后,不仅自己遵守纪律,还发明了“积分奖惩制”:遵守纪律加分,违反规则扣分,积分可兑换“免作业券”或“班级活动策划权”。这种学生主导的管理模式,让班级秩序焕然一新,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责任与担当。
面对“问题学生”,“错误是学习的机会”的理念彻底改变了我的教育方式。小浩是办公室的“常客”——上课睡觉、作业不交、顶撞老师,家长也对他失去信心。我曾试图用“高压政策”逼他改变,却只换来更激烈的对抗。直到读到书中“每个行为背后都有需求”,我才开始反思:他的叛逆是不是在呼唤关注?我找他进行了一次非评判性的谈话:“我注意到你最近上课状态不好(描述事实),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表达关心)如果你需要帮助,我和同学们都愿意帮你(提出支持)。”沉默许久后,他终于开口:“我基础太差,上课听不懂,索性就睡觉了。”原来如此,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和他一起制定了“补基础计划”:每天晚自习留半小时单独辅导,每周请学习帮他梳理知识点。两个月后,他虽然成绩仍不理想,但再也没有上课睡觉,甚至主动问老师题目。这个转变让我明白,教育的真谛不是惩罚错误,而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建立有归属感的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目标。青春期的学生尤其渴望被接纳、被认同,当他们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自然会主动维护集体荣誉。我借鉴书中“家庭会议”的形式,每周开设“班级心声会”:先让学生轮流表达感谢,“谢谢小琪帮我讲题”“谢谢班长组织的篮球赛”;再讨论班级问题,“自习课太吵怎么办”“运动会口号怎么定”;最后共同规划活动,“下周要不要搞读书分享会”。这种仪式感让班级氛围越来越温暖,有个学生在周记里写:“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外人,现在终于有了家的感觉。”我们还一起打造了“班级成长墙”,贴上每个学生的照片和心愿,记录班级活动的精彩瞬间。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班级文化中,归属感便油然而生。运动会时,原本不爱运动的女生主动加入啦啦队,平时调皮的男生为了班级荣誉奋力冲刺,这种凝聚力是任何规章制度都无法强求的。
在践行正面管教理念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挑战。有时面对学生的反复犯错,我会忍不住想要放弃;有时看到其他班级用严厉手段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会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值得。但每当看到学生在班会课上真诚地道歉,看到曾经叛逆的孩子主动帮助同学,看到班级氛围越来越和谐,我就坚信:正面管教或许不会带来即时的“好成绩”,但它培养的责任感、同理心和问题解决能力,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正面管教》教会我的不仅是班级管理的方法,更是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塑造完美的学生,而是引导不完美的孩子在爱与规则中学会成长。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做的不是成为掌控一切的“权威”,而是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用和善的态度传递爱与尊重,用坚定的原则建立规则与边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归属感与价值感。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温暖的模样,也是我在班级管理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