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瑞典农人帕特里克在苍洱之畔享受慢生活

越来越多外籍人士在中国县域工作生活——
扎根小城,他们这样选择(我在中国·行耕记)
除了一、二线大城市,许多宜居宜业的小城镇吸引越来越多外国朋友的目光。他们在中国县域生活、创业、扎根,在别样的山水人情中感受活力与开放。
地点:云南大理
瑞典农人帕特里克:
在苍洱之畔享受慢生活

帕特里克在农场。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云南大理,洱海之畔,一辆红色的货运三轮车“突突突”驶过乡间小路。开车的人头戴草帽,载着一筐筐苹果,遇到颠簸也把车开得稳稳当当。车停,一只手递过来。“刚摘的苹果,尝尝吗?”听着是标准普通话,仔细一瞧却是个“洋面孔”。
开车的人名叫帕特里克,来自瑞典,住在洱海边的下末北村。今年是他跟家人在大理定居的第四年。“我现在主要带娃,兼职种地。”介绍自己的时候,帕特里克总爱这样说。如今他在大理与当地人合作,搞起生态种植,是社交媒体上小有名气的“瑞典奶爸”。
从地球另一端来到中国,帕特里克为何选择在大理当农民?
帕特里克自小就喜欢大自然。在他的记忆中,童年时光多是浸润在自然中:在花园中种菜、在湖中钓鱼,抑或是到森林中捡蘑菇。2015年,一次与大理的邂逅让他记住了这里:“大理的风景非常美,而且很包容。”最终,帕特里克和妻子在2021年定居大理,成为融入乡村的“新大理人”。
起初,帕特里克遇到了许多好奇的目光。“走在路上会听到当地人说,‘看,来了个老外’。”相处多了,帕特里克一家人渐渐交到不少朋友,有本地人,也有外来客。他们一起参加不同村庄的聚会,品尝白族特色美食。周围有新居落成,帕特里克一家也会与村民共同唱歌跳舞,感受生活的烟火气。
大理良好的生态和儿时难忘的经历,让帕特里克最终确定自己的目标:种地。社交媒体上,一幕幕接地气的日常,也让他成为大理生活的“推荐官”。
“这里的土地非常好,有机质含量高。”帕特里克介绍,前些年因为身体原因,他开始关注食材健康,随后尝试采用生态有机的方法种植西芹、胡萝卜、土豆等果蔬粮食。
“不用化肥不但保护洱海,还可以让土壤更健康。”帕特里克说,“这跟人养身体一样,健康才有力气干活。”开始时,帕特里克生态种植的“笨方法”难以得到村民理解。从翻土育苗到采收养护,点滴努力下,帕特里克的农场四季都有收获,他对土地的坚持也收获了认可。
自然的生活方式,体现在帕特里克的养娃日常中。生活在大理,让帕特里克有更多时间带领女儿亲近自然。“我们一起去小溪捉鱼,去森林里徒步,去农场种菜,去果园摘苹果,学习怎样与大自然相处。”帕特里克说,希望女儿能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更“接地气”。
帕特里克的视频中,主角还有笑容淳朴的乡邻和他的父亲。在农场工作时,帕特里克记录跟大家一起干活吃饭的日常,向当地人学习种植技巧,还有互动趣事:村民拿臭豆腐款待帕特里克,他也做一锅瑞典的蓝纹奶酪意面请大家品尝……田间地头的朝夕相处,让村民把他当成“自家人”。视频中的温暖乡情,也成为许多人前往大理旅居的引子。
帕特里克的父亲多次来到大理后,也爱上了这里的惬意生活:打卡集市、农场挤奶、在洱海边遛弯、品味云南咖啡……“现在我爸爸非常喜欢中国,他把自己的生活发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吸引了很多粉丝。”帕特里克说,从跨越大洋寻找风景到在苍洱大地上享受“慢生活”,大理让他找到“家”的感觉。
“现在,我是大理人的老乡。”他说。(记者张驰)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