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皮子糖葫芦成秋冬顶流:98元一串仍抢购,产业升级面临新挑战与机遇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24 23:12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一场由传统食材引发的消费热潮正在席卷全国。源自内蒙古草原的奶皮子,与北方经典小吃糖葫芦的创意结合,不仅让茶饮市场掀起创新风暴,更让这种非遗食材从草原深处走向大众视野。乐乐茶推出的"雪顶山楂草莓奶皮子"更名后销量激增60%,多地门店出现排队数小时的盛况,甚至衍生出近百元的高价单品,成为现象级消费事件。

这种跨越地域的食材融合并非偶然。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的草原上,非遗传承人义乐呼仍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制作奶皮子——将鲜奶置于牛粪火上慢熬8至12小时,待表面凝结出蜂窝状的乳脂层。每制作1斤奶皮子需要消耗3.5公斤鲜奶,这种耗时耗力的工艺曾仅作为牧民待客的珍品存在。如今在"90后"传承人青格尔的推动下,通过"研学体验+民宿"的产业模式,古老技艺正焕发新的生机。

当茶饮品牌将这份草原匠心与糖葫芦结合,精准击中了年轻消费者的双重需求:既满足了对国潮文化的情感认同,又通过"可食用奶盖"的新奇体验制造社交传播点。马伍旺、牧野晨曦等品牌迅速跟进,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引发排队热潮,部分门店甚至出现"一串难求"的景象。这种商业成功背后,却暴露出供应链的严重短板。

牧野晨曦创始人程晓峰透露,合作工厂产能全线告急,内蒙古全域面临原料短缺,奶皮子价格暴涨30%至50%仍供不应求。乐乐茶采购部门更遭遇近100%的涨价幅度,即便如此仍难以保证货源稳定。问题根源在于生产端的滞后:全国日产千张以上的大型工厂不足5家,90%依赖手工或半机械化作业,中型工厂日均产能仅500张。这种供需失衡形成了"需求激增-产能不足-价格飙升"的恶性循环。

资本的快速涌入加剧了市场波动。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新增奶皮子相关企业235家,其中73%成立于近一年,东北地区新注册企业占比超三成。但扩张热潮中暗藏乱象:部分企业用植脂末替代鲜奶制作"伪奶皮",混淆市场认知;更有品牌将发酵形成的乳脂薄膜与熬制奶皮混为一谈,导致消费者对产品认知产生偏差。这些乱象折射出行业标准缺失的困境,去年紫光园、瑞幸等品牌热销的"奶皮子酸奶",与当前爆火产品实为不同工艺路线。

消费端的反馈为这场狂欢敲响警钟。高价奶皮子糖葫芦被指"甜度超标""口感与预期不符",健康领域专家更指出其饱和脂肪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增加消化负担。这种"情绪价值主导"的消费特征,暴露出网红产品的共性风险——若缺乏品质与健康支撑,流量退潮后必然迅速降温。乐乐茶研发总监王佳慧坦言,当前市场存在过度营销倾向,部分产品过度依赖概念包装。

产业端已开始探索破局之道。青格尔的工厂通过标准化改造将产能提升30%,牧野晨曦推出烤奶皮子零售品,部分企业尝试冻干技术解决储存运输难题。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热潮带动了上游产业链升级:内蒙古鲜奶收购价上涨15%,牧民收入显著增加;山楂等辅料价格同步提升30%,形成"网红原料-农产品升级"的良性循环。与酸木瓜、刺梨等地域食材相比,奶皮子中性百搭的口感特性,使其具备成为季节性核心原料的潜力。

从草原非遗到茶饮顶流,奶皮子的逆袭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创新活力。这场由传统食材引发的产业变革,正在考验着从业者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的能力。当非遗技艺与现代工业找到契合点,当品牌跳出流量陷阱回归产品本质,这场始于一杯茶饮的革命,或许能为地域特色食材的产业化探索出新路径。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