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短剧遇上人工智能,会碰撞出怎样的创作火花?11月18日下午,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特邀西北大学张阿利教授,为百余名师生和行业嘉宾带来了一场主题为“AIGC时代微短剧创作现状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题学术报告,在思想激荡中共同瞭望数字创作的未来图景。
本次讲座由副院长赵娟主持,副院长吴剑锋、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事业部副总监承明欣、节目监制袁云等行业专家与青年学子同堂聆听,校企共聚的跨界交流格局,本身就彰显了在技术变革面前学界与业界携手同行的开放姿态。
本次讲座聚焦AIGC技术浪潮下微短剧产业的发展变革,张阿利教授深耕影视传媒领域多年,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AIGC技术如何从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到商业模式等多维度重塑微短剧产业生态。他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革命,更是思维革新——青年创作者可借助AI进行创意发散、脚本初筛、视觉素材生成,甚至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受众脉搏。但与此同时,他也犀利点醒在场学子:技术依赖的风险与创作思维固化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深度解析,为师生们搭建起一座连接学术前沿与产业实践的桥梁。

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一名学生抛出一个很有前瞻性的问题:“能否利用AI技术创新呈现人物传记及史料内容?”张阿利教授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体现了青年创作者对技术伦理的清醒认知。他中肯建议:AI可视化技术确为历史题材开辟了新路径,但史实准确性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创作者应坚持“技术工具差异化应用”,更要“强化人文内核原创”。一句“技术是手段,独特的思想内涵才是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如黄钟大吕,赢得满场经久掌声,也坚定了学子们“守正创新”的创作信念。
AIGC时代,每一次技术跃迁都是属于创新者的机遇。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将持续搭建高端学术平台,同时依托“双元育人项目”等平台,助力学子们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期待每一位青年创作者都能以技术为翼、以思想为舵,在微短剧的广阔天地里书写属于中国新青年的精彩篇章!
张阿利,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文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院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电影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评论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等。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才,陕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德艺双馨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陕西省电影评论与理论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电影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文字:马新全 图片:王荣晴 审核:朱明 )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