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黔南日报
黔南融媒评论员
初冬时节,罗甸县红水河镇罗妥社区相亭村的田间地头依旧绿意盎然。120亩秋延晚辣椒迎风挂果,收购商争相“抢货”,种植户喜上眉梢,均价4.8元、收入翻番的“好价钱”,不仅点亮了农民的笑脸,更照亮了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之路。
这抹冬日里的“丰收绿”,不仅是市场选择的胜利,更是农业科技精准发力、成果高效转化的生动写照。从三年前100亩的试验示范,到如今带动群众种植7000多亩,秋延晚辣椒的“扩围”之路,本质上是一场从“种什么”到“怎么种”、从“产得出”到“卖得好”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充分证明,科技赋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品种的筛选、每一项技术的集成、每一个时间窗口的精准把握中。
这场“时间差”的胜利,核心在于科技与市场的同频共振。州农科院通过连续三年的课题攻关,系统优化品种与栽培模式,让辣椒巧妙避开上市高峰,填补市场“空窗期”。这背后,是科研人员对气候规律的深刻理解,是对土壤特性的精准把控,更是对消费市场的敏锐洞察。它启示我们,农业科研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让科技成果真正服务于产业需要和农民增收。
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的成功,凸显了农业科技成果从“纸面”到“地面”的转化效能。省州体系联动、专家下沉指导、企业示范带动,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机制。这不仅让新技术、新品种落地生根,更激活了农民采纳科技的内在动力,形成了“专家围着农民转、技术跟着产业走”的良好局面。这正是农业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以科技为引擎,推动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粗放走向精细。秋延晚辣椒的“小切口”,恰恰折射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它告诉我们,只要精准施策、创新驱动,一片土、一株苗,也能孕育出振兴的希望。
晋ICP备17002471号-6